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引言 | 第7-8页 |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脆弱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松辽平原黑土区概况 | 第11-15页 |
·地质地貌 | 第12页 |
·气候水文 | 第12-13页 |
·土壤植被 | 第13页 |
·社会经济 | 第13-14页 |
·黑土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19-41页 |
·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理论 | 第19-31页 |
·脆弱生态环境理论 | 第19-21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3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RS和GIS | 第24-31页 |
·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方法 | 第31-41页 |
·评价原则 | 第31-32页 |
·评价尺度 | 第32-33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3-35页 |
·评价模型 | 第35-38页 |
·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黑土区信息提取 | 第41-53页 |
·黑土区地形因子信息提取 | 第41-45页 |
·坡长信息提取 | 第42页 |
·沟壑密度信息提取 | 第42-45页 |
·黑土区驱动力指标提取 | 第45-47页 |
·黑土区压力指标提取 | 第47-49页 |
·黑土区影响指标提取 | 第49-50页 |
·黑土区响应指标提取 | 第50-53页 |
第四章 黑土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53-65页 |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景观格局指数 | 第53-54页 |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 | 第54-55页 |
·黑土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55-62页 |
·斑块类型水平格局动态分析 | 第55-58页 |
·景观水平格局动态分析 | 第58-62页 |
·景观指标筛选 | 第62-65页 |
第五章 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65-81页 |
·黑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65-71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65-66页 |
·指标量化 | 第66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66-69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9-70页 |
·评价标准分级 | 第70-71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1-81页 |
·驱动力分析 | 第72-73页 |
·压力分析 | 第73-74页 |
·状态分析 | 第74-75页 |
·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响应分析 | 第77-78页 |
·脆弱性综合分析 | 第78-81页 |
第六章 黑土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81-85页 |
·黑土区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1-82页 |
·黑土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82-8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建议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摘要 | 第93-95页 |
ABSTRACT | 第95-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