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概述 | 第9-12页 |
| (一)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概念 | 第9-10页 |
| (二)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 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 (一) 职务犯罪的数量会有所下降,并集中在一定行业和部位 | 第12-13页 |
| (二) 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相结合,贿赂犯罪将是主要形式 | 第13-14页 |
| (三) 隐蔽性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侦查更为困难 | 第14-16页 |
| 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 | 第16-22页 |
| (一)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存在的主观因素 | 第16-19页 |
| 1.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存在的思想因素 | 第16-18页 |
| 2.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 | 第18-19页 |
| (二)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存在的客观因素 | 第19-22页 |
| 1.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经济因素 | 第19-20页 |
| 2.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制度因素 | 第20-21页 |
| 3.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职务因素 | 第21-22页 |
| 四、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 | 第22-31页 |
| (一)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 1. 因果性原理 | 第22-23页 |
| 2. 预测性原理 | 第23页 |
| 3. 可控性原理 | 第23页 |
| 4. 效益性原理 | 第23-24页 |
| (二) 职务犯罪预防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 1. 美国以周密立法预防为主 | 第24-25页 |
| 2. 印度以完善立法严惩犯罪 | 第25页 |
| (三) 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则 | 第25-28页 |
| 1. 协调统一原则 | 第25-26页 |
| 2. 实事求是原则 | 第26页 |
| 3. 效益原则 | 第26页 |
| 4. 维系主流法治文化原则 | 第26页 |
| 5. 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 第26-27页 |
| 6. 立足检察职能原则 | 第27页 |
| 7. 坚持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原则 | 第27页 |
| 8. 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原则 | 第27-28页 |
| (四) 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措施 | 第28-31页 |
| 1.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制度预防 | 第28-29页 |
| 2. 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思想预防 | 第29页 |
| 3. 刑罚对遏制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作用 | 第29-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注释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后记 | 第36-37页 |
| 论文摘要 | 第37-40页 |
| Abstract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