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X 线的发现及X 线设备的发展 | 第8页 |
| ·常规X 线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工频X 线机(FSK202-2)工作原理 | 第10-24页 |
| ·概述 | 第10-13页 |
| ·组成 | 第10页 |
| ·结构特点 | 第10-11页 |
| ·主要技术参数 | 第11-12页 |
| ·对供电电源的需求 | 第12-13页 |
| ·电路分析 | 第13-24页 |
| ·电路原理方框图 | 第13页 |
| ·电源电路和管电压预示电路 | 第13-14页 |
| ·高压电路 | 第14-15页 |
| ·诊断床、摄影床切换电路 | 第15-16页 |
| ·容量限制电路 | 第16-17页 |
| ·旋转阳极启动及保护电路 | 第17-18页 |
| ·摄影限时电路 | 第18-20页 |
| ·X射线管灯丝加热电路 | 第20页 |
| ·透视控制电路 | 第20-21页 |
| ·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 第21页 |
| ·点片摄影控制电路 | 第21-23页 |
| ·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 第23页 |
| ·立式摄影控制电路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工频X 线机(FSK202-2)的缺点及总体技术改进方案 | 第24-28页 |
| ·工频X 线机(FSK202-2)存在的缺点 | 第24-25页 |
| ·技术改进的必要性 | 第25页 |
| ·总体技术改进方案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主要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第28-47页 |
| ·CPU 板、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接口板的设计方案 | 第28-38页 |
| ·CPU 板的设计方案 | 第28-30页 |
|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的设计方案 | 第30-33页 |
| ·接口板的设计方案 | 第33-35页 |
| ·软件介绍 | 第35-38页 |
|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第38-41页 |
| ·改进设计思路 | 第38-39页 |
|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39-40页 |
| ·透视最高千伏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0-41页 |
|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第41-42页 |
| ·改进设计思路 | 第41页 |
| ·摄影千伏自动调整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1-42页 |
| ·摄影最高千伏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2页 |
| ·mA 控制电路的技术改进设计方案 | 第42-45页 |
| ·改进设计思路 | 第42页 |
| ·mA 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2-44页 |
| ·最大mA和最大mAs保护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4-45页 |
|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 第45-47页 |
| ·改进设计思路 | 第45页 |
|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FSK202-2型X线机技术改进的实施 | 第47-57页 |
| ·电源电路和容量保护电路的改装 | 第47-48页 |
| ·高压初级的改动 | 第48-49页 |
| ·主可控硅触发电路的改动 | 第49-50页 |
| ·高压次级的改动 | 第50-51页 |
| ·摄影控制电路的改动 | 第51-52页 |
| ·透视、点片摄影控制电路的改动 | 第52-54页 |
| ·旋转阳极启动电路的改动 | 第54-55页 |
| ·灯丝加热电路的改动 | 第55-56页 |
| ·限时器电路的改动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改进后的数据测试与分析 | 第57-79页 |
| ·改进后的数据测试 | 第57-71页 |
| ·CPU 电路板数据测试结果 | 第57页 |
|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数据测试结果 | 第57-58页 |
| ·接口电路板数据测试结果 | 第58页 |
| ·软件数据测试结果 | 第58-59页 |
|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第59-62页 |
|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第62-65页 |
| ·mA 控制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第65-70页 |
|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数据测试结果 | 第70-71页 |
| ·数据分析 | 第71-76页 |
| ·CPU 板数据分析 | 第71-72页 |
| ·键盘操作和显示板数据分析 | 第72页 |
| ·接口电路板数据分析 | 第72页 |
| ·软件数据分析 | 第72-73页 |
| ·透视千伏自动调整电路数据分析 | 第73页 |
| ·透视最高千伏保护电路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 ·摄影千伏调整电路数据分析 | 第74页 |
| ·摄影最高千伏保护电路数据分析 | 第74页 |
| ·mA 控制电路数据分析 | 第74页 |
| ·最大mA 和最大mAs 保护电路板数据分析 | 第74-75页 |
| ·电源自动调压控制电路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 ·改进部分电路的主要特点 | 第76-77页 |
| ·今后的研究与改进重点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摘要 | 第84-86页 |
| Abstract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