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20页 |
序章 近代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战后日本“大国化”的历史背景 | 第20-43页 |
一、近代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 | 第20-28页 |
二、近代日本的“大国”实践 | 第28-36页 |
(一) 初试锋芒 | 第28-31页 |
(二) 崛起为大国 | 第31-36页 |
三、战前日本“大国”实践的失败及“大国化”的特征 | 第36-43页 |
(一) 走向失败 | 第36-39页 |
(二) 近代日本“大国化”的特征 | 第39-43页 |
第一章 战后体制的确立——战后日本国家发展的基点与起点 | 第43-66页 |
一、美国对日占领与战后民主体制的确立 | 第43-55页 |
(一) 对天皇的利用 | 第43-45页 |
(二) 非“军国主义”化 | 第45-47页 |
(三) 政治民主化:新宪法体制 | 第47-51页 |
(四) 经济民主化:农地改革、解散财阀 | 第51-55页 |
二、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与战后日本的“独立" | 第55-66页 |
(一) 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 第55-58页 |
(二) 美国单独对同媾和与战后日本的“独立” | 第58-61页 |
(三) 不尽完全的“独立” | 第61-62页 |
(四) 战后体制与“独立”日本的发展道路 | 第62-66页 |
第二章 “独立”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经济中心主义"发展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 第66-88页 |
一、保守“本流”路线:“吉田路线” | 第66-72页 |
二、保守“旁流”路线:鸠山民族主义路线 | 第72-77页 |
三、反战和平民主路线 | 第77-88页 |
(一) 反战和平民主力量的战后崛起 | 第77-78页 |
(二) 反战和平民主力量的代表:日本社会党 | 第78-80页 |
(三) 对保守“旁流”的制衡:反对岸内阁“逆流”的斗争 | 第80-83页 |
(四) 对保守“旁流”的制衡:“安保斗争” | 第83-88页 |
第三章 从经济“大国化”到政治“大国化”——保守“本流”富国目标的实现与“新保守主义”的登场 | 第88-121页 |
一、经济“大国化”:保守“本流”路线的“富国”之路 | 第88-104页 |
(一) 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自立 | 第89-91页 |
(二)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经济“大国化” | 第91-94页 |
(三) “经济中心主义”发展路线的作用评价 | 第94-98页 |
(四) 经济“大国化”与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 | 第98-102页 |
(五) “旁流”主张的实现与社会党的“监督政党”化 | 第102-104页 |
二、政治“大国化”:“新保守主义”路线及其国家发展道路选择 | 第104-115页 |
(一) 中曾根康弘及其“新保守主义”思想 | 第105-107页 |
(二) 中曾根政权与“新保守主义”路线 | 第107-110页 |
(三) “新保守主义”路线的实质:“保守主义”路线的合流与发展 | 第110-111页 |
(四) “新保守主义”路线的特征:双重性格与“大国化”指向 | 第111-115页 |
三、“新保守主义”路线的制衡力量 | 第115-121页 |
(一) 衰弱的社会党与发展的中道政党 | 第115-118页 |
(二) “求稳怕乱”的国民意识 | 第118-119页 |
(三) 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 | 第119-121页 |
第四章 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路线的推进——冷战后的日本“大国化”及“大国化”国家观 | 第121-151页 |
一、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新保守主义”路线的推进 | 第121-135页 |
(一)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 第121-124页 |
(二) 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路线的推进 | 第124-131页 |
(三) “新保守主义”路线双重性格的表现:小泉政权 | 第131-135页 |
二、“大国化”的国家观:“普通国家论” | 第135-144页 |
(一) 观念性的视角 | 第136-137页 |
(二) 何谓“普通”国家? | 第137-138页 |
(三) 日本为何不够“普通”? | 第138-141页 |
(四) “普通”的实质:不甘现状的“大国化”指向 | 第141-144页 |
三、“大国化”的国家观:安倍“美丽国家”政策思想 | 第144-151页 |
(一) “美丽国家”政策思想的提出 | 第145-146页 |
(二) “美丽国家”政策思想的涵义与本质 | 第146-149页 |
(三) “美丽国家”政策思想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的过程——日本“大国化”的推动与抑制因素 | 第151-183页 |
一、来自外部的推动与制约因素:美国 | 第151-161页 |
(一) 来自美国的推动作用 | 第152-156页 |
(二) 来自美国的制约作用 | 第156-161页 |
二、来自同本普通民众的抑制因素:“和平诉讼” | 第161-172页 |
(一) 安保条约违宪诉讼:“砂川事件”与“伊达判决” | 第161-164页 |
(二) 自卫队违宪诉讼:“惠庭审判”与“长沼审判” | 第164-167页 |
(三) 拒绝支付军费运动及其诉讼 | 第167-168页 |
(四) 海湾战争90 亿美元支出违宪诉讼 | 第168-169页 |
(五) 自卫队伊拉克派遣违宪诉讼:“箕轮诉讼” | 第169-172页 |
三、战后同本政府的积极推动:“解释改宪”的历史过程评述 | 第172-183页 |
(一) 关于自卫权和“自卫力”的解释 | 第173-176页 |
(二) 关于集体自卫权和自卫队海外派遣的解释 | 第176-179页 |
(三) 关于自卫权行使以及核武器使用的解释 | 第179-183页 |
终章 “新保守主义”路线下的日本“大国化”——日本“大国化”的特征与前景 | 第183-190页 |
(一) 战前、战后日本“大国化”的特征比较 | 第183-185页 |
(二) “新保守主义”路线下的日本“大国化”的特征与前景 | 第185-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
个人学术成果情况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