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选题的基本构思 | 第15-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权力制衡概要 | 第18-36页 |
一、权力制衡的定义 | 第18-22页 |
(一) 权力的来源 | 第18-20页 |
(二) 权力制衡的定义 | 第20-21页 |
(三) 制约、监督与制衡的区别 | 第21-22页 |
二、西方国家权力制衡的理论 | 第22-27页 |
(一) 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 | 第23-24页 |
(二) 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 | 第24-26页 |
(三) 杰弗逊的纵向分权制衡理论 | 第26-27页 |
三、权力制衡理论的适用 | 第27-32页 |
(一) 文明的转型 | 第27-29页 |
(二) 权力制衡理论的确立 | 第29-31页 |
(三) 权力制衡理论的适用 | 第31-32页 |
四、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32-36页 |
(一) 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 第32-34页 |
(二) 权力制衡理论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确立 | 第36-50页 |
一、政治权力结构 | 第36-41页 |
(一) 政治权力结构的概念 | 第36-38页 |
(二) 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要素 | 第38-40页 |
(三) 政治权力结构的功能 | 第40-41页 |
二、影响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历史因素 | 第41-44页 |
(一) 小农经济 | 第41-42页 |
(二) 庞大官僚系统 | 第42-43页 |
(三) 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 | 第43-44页 |
三、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确立 | 第44-50页 |
(一) 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确立的原则 | 第44-45页 |
(二) 改革前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 | 第45-47页 |
(三) 改革前中国政治权力结构形成的原因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变革 | 第50-62页 |
一、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 第50-53页 |
(一) 社会主义国家挫折的教训 | 第50-51页 |
(二) 权力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 | 第51-52页 |
(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第52-53页 |
二、当代中国的分权化进程 | 第53-56页 |
(一) 邓小平的分权与制衡思想 | 第53-54页 |
(二) 当代中国的分权化进程 | 第54-55页 |
(三) 当代中国分权化发展的方式 | 第55-56页 |
三、改革后当代中国的权力制衡结构 | 第56-62页 |
(一) 市场化的推动力 | 第56-57页 |
(二) 改革后当代中国的权力制衡结构 | 第57-60页 |
(三) 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改革的难点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相关问题 | 第62-75页 |
一、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缺位 | 第62-64页 |
(一) 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缺位现象 | 第62-63页 |
(二) 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力量弱化现象 | 第63-64页 |
二、权力腐败一般规律的研究 | 第64-70页 |
(一)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 | 第65-66页 |
(二) 权力腐败发生的一般原因 | 第66-69页 |
(三) 权力腐败治理的途径 | 第69-70页 |
三、权力结构变革中的非稳定因素研究 | 第70-75页 |
(一) 政治稳定的定义 | 第70-71页 |
(二) 制约政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 第71-72页 |
(三) 实现政治稳定的一般途径 | 第72-75页 |
第五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框架结构 | 第75-85页 |
一、形成权力制衡框架结构的思路 | 第75-77页 |
(一) 权力制衡的结构 | 第75-76页 |
(二) 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结构的思路 | 第76页 |
(三) 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界限 | 第76-77页 |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 | 第77-80页 |
(一) 发展党内民主是关键 | 第77-78页 |
(二)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 | 第78-79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第79-80页 |
三、改革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 第80-85页 |
(一)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80-81页 |
(二)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81-83页 |
(三) 完善司法独立体制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
后记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