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匍匐性状的研究和耐低磷品种间的基因型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水稻匍匐特性的研究 | 第10-4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普通野生稻生物学与形态学的特点 | 第10-11页 |
·水稻分蘖的遗传研究 | 第11-14页 |
·将水稻分蘖作为质量性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将水稻分蘖作为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13-14页 |
·分子标记 | 第14-21页 |
·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14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 | 第14-21页 |
·基因定位 | 第21-24页 |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21-23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23页 |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26页 |
·质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25页 |
·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 第25-26页 |
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页 |
3 水稻匍匐系与直立系组织形态观察 | 第26-31页 |
·材料 | 第26页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匍匐株与直立株的组织形态观察 | 第26页 |
·组织切片制作方法 | 第26-28页 |
·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4 水稻匍匐特性的遗传分析 | 第3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酶和试剂 | 第31-32页 |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7页 |
·匍匐株基因的遗传群体构建 | 第32-33页 |
·匍匐植株性状鉴定 | 第33页 |
·水稻叶片总DNA 的提取 | 第33页 |
·DNA 检测 | 第33-34页 |
·匍匐生长基因的定位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匍匐性状的遗传 | 第37-39页 |
·与匍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39-41页 |
·已知匍匐生长La1 在本实验材料中的检测比对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水稻耐低磷品种的基因型分析 | 第44-58页 |
1 耐低磷水稻研究 | 第44-52页 |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4-45页 |
·低磷胁迫下作物生理生化产生的适应性机制 | 第45-52页 |
·低磷胁迫条件下作物根系所产生的适应性机制 | 第45-46页 |
·低磷胁迫下光合作用所产生的适应性机制 | 第46-47页 |
·作物适应低磷胁迫在其遗传机制上的研究 | 第47-52页 |
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52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材料 | 第52页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4页 |
·低磷土样采集及养分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催芽播种 | 第53页 |
·群体构建、性状鉴定、总DNA 提取 | 第53-5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真假F1 杂种鉴定 | 第54-55页 |
·品种间多态性SSR 引物筛选 | 第55页 |
·GP226 基因型分析 | 第55-56页 |
5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