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的记忆、生存的书写和沉默的隐喻--贾樟柯电影美学探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原型母题 | 第9-31页 |
第一节 故乡的记忆 | 第11-17页 |
(一) 故乡的“镜像” | 第11-15页 |
(二) 诗意的栖居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生存的尊严 | 第17-25页 |
(一) “凝视”“沉默的大多数” | 第17-21页 |
(二) 担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第21-25页 |
第三节 焦虑的情绪 | 第25-31页 |
(一) 时间的流动 | 第25-27页 |
(二) 空间的对立 | 第27-29页 |
(三) 超现实的荒诞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视觉图谱 | 第31-40页 |
第一节 精神纪实的体验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缺席”的隐喻 | 第34-37页 |
第三节 互文的书写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电影符号 | 第40-47页 |
第一节 音乐——有意味的形式 | 第41-43页 |
(一) 用音乐标注时代 | 第41-42页 |
(二) 用音乐传递深情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声响——“有形式的意味” | 第43-47页 |
(一) 广播——“不能放过的声音” | 第43-44页 |
(二) 电视中的声响——“权力话语” | 第44-45页 |
(三) 噪音——沉默与呐喊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