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丝核菌AG1-IA诱导玉米差异蛋白的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纹枯病病原菌 | 第11页 |
| ·病菌分类 | 第11页 |
| ·病菌侵染机制 | 第11页 |
| ·植物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1-12页 |
| ·植物的抗病性 | 第12-20页 |
| ·被动抗病性 | 第12-13页 |
| ·主动抗病性 | 第13-20页 |
| ·植保素 | 第13页 |
| ·过敏性反应 | 第13-14页 |
| ·米抗病相关蛋白 | 第14-20页 |
| ·蛋白质组学 | 第20-23页 |
|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 | 第20-21页 |
|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 | 第21-23页 |
| ·向电泳 | 第21-22页 |
| ·质谱分析 | 第22页 |
|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22-23页 |
| ·蛋白质组学与病理研究 | 第23页 |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3.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实验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病菌 | 第25页 |
| ·材料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 ·纹枯病菌培养 | 第25页 |
| ·纹枯病病菌接种 | 第25-26页 |
| ·取材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 ·蛋白质提取 | 第26页 |
| ·蛋白质浓度定量 | 第26-27页 |
| ·单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 ·凝胶的制备 | 第27-28页 |
| ·电泳 | 第28页 |
| ·凝胶的显色(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 第28页 |
| ·向电泳 | 第28-30页 |
| ·等电聚焦 | 第28-29页 |
| ·胶条平衡 | 第29页 |
| ·SDS-PAGE | 第29-30页 |
| ·凝胶显色 | 第30页 |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30页 |
| ·蛋白质点的切取及酶解 | 第30-31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的脱色 | 第30页 |
| ·酶切 | 第30页 |
| ·肽提取 | 第30-31页 |
| ·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31页 |
| ·蛋白质数据库检索 | 第31-32页 |
| 4.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 ·玉米纹枯病病菌的培养 | 第32页 |
| ·接种后发病植株病斑的观察 | 第32-34页 |
| ·蛋白质浓度定量 | 第34-36页 |
| ·单向SDS-PAGE结果 | 第36-37页 |
| ·双向SDS-PAGE结果 | 第37-44页 |
| ·不同提取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37页 |
| ·双向电泳图谱差异结果 | 第37-42页 |
| ·差异蛋白质谱分析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4页 |
| 5.讨论 | 第44-53页 |
| ·接菌试验 | 第44-45页 |
|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 | 第45-46页 |
| ·差异蛋白分析 | 第46-53页 |
| ·莽草酸激酶 | 第46-48页 |
|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 | 第48-49页 |
| ·光合系统Ⅰ反应中心 | 第49页 |
| ·ATP合成酶 | 第49-50页 |
| ·其他病理相关结果 | 第50-52页 |
| ·细胞分裂素受体 | 第51页 |
| ·铁氧—硫氧蛋白还原酶 | 第51页 |
|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8 | 第51-52页 |
| ·玉米受侵染后的病理机制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1 | 第61-65页 |
| 附录2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