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宁同乡会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12页 |
| 一 学术史回顾 | 第6-9页 |
| 二 选题意义及方法 | 第9-10页 |
| 三 资料情况 | 第10-11页 |
| 四 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上海同乡会概况 | 第12-33页 |
| 第一节 同乡会的大量出现 | 第12-25页 |
| 一 由同乡组织会馆(公所)到商会的发展 | 第12-16页 |
| 二 同乡会的大量出现 | 第16-25页 |
| 第二节 徽宁同乡会的建立 | 第25-33页 |
| 一 徽宁同乡会产生的原因 | 第25-30页 |
| 二 徽宁同乡会的建立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徽宁同乡会的机构及经费 | 第33-53页 |
| 第一节 从理评部制到理监事会制的发展 | 第33-46页 |
| 一 理评部制的建立 | 第33-38页 |
| 二 理监事会制度及与董事会制的比较 | 第38-46页 |
| 第二节 经费来源及运作 | 第46-53页 |
| 一 经费来源情况 | 第46-48页 |
| 二 经费运作及分析 | 第48-53页 |
| 第三章 徽宁同乡会的活动区域及功能 | 第53-96页 |
| 第一节 徽宁同乡会活动地域及涉及领域 | 第53-66页 |
| 一 在上海涉及的领域 | 第53-55页 |
| 二 在徽宁涉及的领域 | 第55-61页 |
| 三 与其他同乡组织之间的关系 | 第61-66页 |
| 第二节 徽宁同乡会的功能 | 第66-96页 |
| 一 同乡救助与管理 | 第66-74页 |
| 二 公益事业 | 第74-81页 |
| 三 政治参预与法律援助 | 第81-86页 |
| 四 经济与文化的促动 | 第86-96页 |
| 结语 | 第96-98页 |
| 参考资料 | 第98-102页 |
| 附录 | 第102-111页 |
| 后记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