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钌氮杂环抗癌药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体外活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癌症治疗的研究现状第10-14页
     ·手术疗法第10-11页
     ·放射性疗法第11页
     ·光动力疗法第11-12页
     ·化学疗法第12-14页
       ·化疗药物的分类第13页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第13-14页
   ·抗癌钌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4-20页
     ·钌配合物的分类第15-16页
     ·钌配合物的水解第16-17页
     ·钌配合物与蛋白质的作用第17-18页
       ·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39])第17-18页
       ·钌配合物与蛋白质作用第18页
     ·钌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第18-19页
       ·DNA组成与结构~([39])第18-19页
       ·钌配合物与DNA作用第19页
     ·钌配合物的细胞毒性第19-20页
     ·钌的配位特点第20页
   ·配合物抗癌活性体外研究常用方法简介第20-24页
     ·核磁共振法第20-21页
     ·电化学方法第21页
     ·流体力学法第21-22页
       ·凝胶电泳法第21-22页
       ·粘度法第22页
     ·光谱法第22-24页
       ·荧光光谱法第22-23页
       ·紫外光谱法第23-24页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4-26页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24-25页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单核钌氮杂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体外活性研究第26-45页
   ·概述第26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26-27页
     ·实验仪器第26-27页
     ·实验药品第27页
   ·单核配合物的合成第27-31页
     ·[H(DMSO)_2][trans-RuCl_4(DMSO)_2](简称前体)的合成~([76])第27-28页
     ·Na[trans-RuCl_4(DMSO)_2]的合成第28页
     ·(HIm)[trans-RuCl_4(DMSO)(Im)](NAMI-A)的合成~([77])第28-29页
     ·(HIm)[trans-RuCl_4(Im)_2](ICR)的合成~([73])第29页
     ·[H(2-MeIm)][trans-RuCl_4(2-MeIm)_2]的合成~([73]第29-30页
     ·[H(2,2'-bipy)][RuCl_4(2,2'-bipy)]的合成第30页
     ·(HIm)_2[trans-RuCl_5(Im)]的合成~([78])第30-31页
   ·结果与讨论第31-45页
     ·合成第31页
     ·红外光谱第31-36页
       ·前体的红外吸收第31-33页
       ·ICR的红外吸收第33-34页
       ·NAMI-A的红外吸收第34-35页
       ·[H(2,2'-bipy)][RuCl_4(2,2'-bipy)]的红外吸收第35-36页
     ·配合物的体外活性研究第36-41页
       ·ICR和NAMI-A的水解动力学第36-41页
     ·ICR和NAMI-A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第41-45页
       ·ICR与DNA的作用第42-43页
       ·NAMI-A与DNA的作用第43-45页
第三章 双核钌氮杂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体外活性研究第45-54页
   ·概述第45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45-46页
     ·实验仪器第45页
     ·实验药品第45-46页
   ·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第46-47页
     ·Na_2[{trans-RuCl_4(DMSO)_2}_2(μ-pyz、)]的合成~([36]第46页
     ·Na_2[{trans-RuCl_4(DMSO)_2}_2(μ-4,4'-bipy)]的合成第46-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合成第47页
     ·红外光谱第47-50页
       ·Na_2[{trans-RuCl_4(DMSO)}_2(μ-pyz)]的红外吸收第47-49页
       ·Na_2[{trans-RuCl_4(DMSO)}_2(μ-4,4'-bipy)]的红外吸收第49-50页
     ·双核配合物的体外活性研究第50-54页
       ·配合物的水解动力学第50-52页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第52-5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结论第54-55页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苯并咪唑二茂铁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 2.红毛新碱中间体合成探究
下一篇:含氮杂环的酰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生物活性、热力学性质及量子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