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 | 第9-11页 |
|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11-1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12页 |
| ·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 | 第13页 |
|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6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 ·气象 | 第19-20页 |
| ·水系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 ·人口 | 第20-21页 |
| ·工农业概况 | 第2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4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 第23页 |
|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 第23-24页 |
| ·地下水利用概况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及污染源分析 | 第26-33页 |
|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 ·评价方法 | 第27页 |
|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现状 | 第27-28页 |
| ·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分析 | 第28-33页 |
| ·城市污水 | 第28-30页 |
| ·固体废弃物污染源 | 第30-31页 |
| ·农业污染源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 | 第33-49页 |
| ·DRASTIC 方法 | 第33-36页 |
| ·DRASTIC 方法简介 | 第33-34页 |
| ·权重体系 | 第34页 |
| ·评分体系 | 第34页 |
| ·DRASTIC 脆弱性指数 | 第34-35页 |
| ·GIS 技术与DRASTIC 方法 | 第35页 |
|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在GIS 中的实现 | 第35-36页 |
| ·评价指标及评分 | 第36-45页 |
| ·地下水埋深D | 第37-38页 |
| ·含水层的净补给R | 第38-39页 |
| ·含水层介质A | 第39-40页 |
| ·土壤类型S | 第40-42页 |
| ·地形坡度T | 第42-43页 |
| ·包气带介质I | 第43-44页 |
| ·含水层的水力传导系数C | 第44-45页 |
| ·研究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45-49页 |
| ·评价分区 | 第45-46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基于人类活动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49-59页 |
| ·评价指标及评分 | 第49-51页 |
| ·地下水水质Q | 第49-50页 |
| ·地下水污染源P | 第50-51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4页 |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52-53页 |
| ·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 ·研究区基于人类活动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54-56页 |
| ·评价分区 | 第54-5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水源保护区内地下水脆弱性分析及保护建议 | 第56-5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