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下一代网络的背景 | 第9-12页 |
·我国下一代网络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论文的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结构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下一代网络参考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下一代网络及原因 | 第16-17页 |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式 | 第17-24页 |
·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建议研究 | 第24-34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33页 |
·政策建议研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分析 | 第34-53页 |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 第34-38页 |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第38-39页 |
·下一代网络业务 | 第39-47页 |
·NGN提供的业务类型 | 第39-41页 |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模型 | 第41-42页 |
·NGN业务技术 | 第42-47页 |
·运营商下一代网络的经济驱动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成本的考虑 | 第47-48页 |
·业务的考虑 | 第48-50页 |
·网络融合、演进的考虑 | 第50页 |
·运营商自身的考虑 | 第50-51页 |
·下一代网络不同维度的特征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分析 | 第53-101页 |
·电信管制理论 | 第53-62页 |
·电信管制的发展背景 | 第53-56页 |
·电信管制原因 | 第56-57页 |
·竞争条件下电信行业管制原因 | 第57-59页 |
·管制的内容 | 第59-62页 |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回顾 | 第62-67页 |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概述 | 第62-63页 |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主要发展阶段 | 第63-67页 |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改革评价 | 第67-73页 |
·改革的初始目标基本实现 | 第67-69页 |
·电信行业获得巨大发展 | 第69-73页 |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3-77页 |
·资源浪费现象 | 第73-74页 |
·网间互为壁垒现象 | 第74-75页 |
·通过管制成本、收益比较提高管制效果 | 第75-77页 |
·中国电信行业现有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内容 | 第77-80页 |
·电信业务经营准入管制 | 第77-79页 |
·电信码号资源管制 | 第79-80页 |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分析 | 第80-100页 |
·把握适度的市场准入管制 | 第80-81页 |
·自然垄断理论 | 第81-87页 |
·几家寡头垄断最优 | 第87-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下一代网准入对策分析 | 第101-120页 |
·管制理论的新发展 | 第101-104页 |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措施 | 第104-119页 |
·一致产权原则 | 第106-112页 |
·分阶段抽租补偿 | 第112-114页 |
·保险合作基金鼓励进入的措施 | 第114-116页 |
·可竞争原理对自然垄断的应用 | 第116-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相关管制分析 | 第120-134页 |
·现有互联互通、价格管制、普遍服务 | 第121-125页 |
·现有互联互通 | 第121-123页 |
·现有价格管制 | 第123-125页 |
·现有普遍服务管制 | 第125页 |
·下一代网络价格管制、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的主要不同点 | 第125-130页 |
·价格上限管制 | 第125-126页 |
·互联互通管制 | 第126-127页 |
·普遍服务 | 第127-130页 |
·下一代网络管制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的均衡 | 第130-132页 |
·管制过程的博弈性与政府角色 | 第130页 |
·管制的成本 | 第130-131页 |
·下一代网络管制者、企业、消费者的关系 | 第131-132页 |
·当前决策分析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得资助 | 第141-142页 |
后记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