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应用情况 | 第16-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TOC 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在生产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 第19-27页 |
·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瓶颈和瓶颈资源 | 第19-20页 |
·企业的目标 | 第20页 |
·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约束理论的框架/体系 | 第21-24页 |
·约束理论的核心层 | 第22页 |
·约束理论的方法层 | 第22-23页 |
·约束理论的工具层 | 第23-24页 |
·约束理论的支撑环境层 | 第24页 |
·生产运作体系的比较 | 第24-26页 |
·MRPⅡ、JIT 与 TOC 的优缺点比较 | 第24-26页 |
·MRPⅡ、JIT 与 TOC 的定位分析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 | 第27-38页 |
·主生产计划优化模型 | 第27-30页 |
·生产订单处理 | 第27页 |
·主生产计划生成模型 | 第27-30页 |
·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作业控制模型 | 第30-33页 |
·约束理论生产控制的原则 | 第30-31页 |
·约束的定义、识别与类型 | 第31-33页 |
·约束理论的生产计划与控制——Drum-Buffer-Rope 系统 | 第33-35页 |
·DBR 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步骤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仿真优化的DBR 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 | 第38-57页 |
·系统仿真概述 | 第38-40页 |
·系统仿真的分类 | 第38页 |
·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系统仿真技术的优点 | 第39-40页 |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40-43页 |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及其在制造系统的应用 | 第41-42页 |
·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制造系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整合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的DBR 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 | 第43-52页 |
·基本假设 | 第43-44页 |
·建模与仿真平台(Flexsim 简介) | 第44-48页 |
·基于Flexsim 仿真的DBR 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 | 第48-52页 |
·仿真参数优化算法流程 | 第52-56页 |
·基本PSO 算法的原理 | 第52-53页 |
·改进PSO 算法及求解流程 | 第53-54页 |
·离散事件系统 DBR 参数优化问题的改进PSO 算法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第57-68页 |
·应用背景 | 第57-60页 |
·汇凌公司简介 | 第57-59页 |
·排气管生产流程介绍 | 第59-60页 |
·运用基于仿真优化的DBR 方法应用于排气管的生产 | 第60-65页 |
·收集生产数据 | 第60-61页 |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 第61-62页 |
·系统瓶颈识别 | 第62页 |
·瓶颈缓冲的设定以及排序 | 第62-64页 |
·基于改进PSO 的 DBR 参数仿真计算优化 | 第64-65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不同排序规则的比较分析 | 第65页 |
·不同缓冲系数的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不同组合批量比较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68页 |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