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15-16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17-24页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7页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与重建 | 第17-18页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 第18-20页 |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0-24页 |
·瑞典"全民福利政策" | 第20-21页 |
·日本"全民皆保险"制度 | 第21-22页 |
·印度全民"基本免费医疗"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24-30页 |
·筹资机制 | 第24-25页 |
·基金运行规律 | 第24页 |
·基金筹资 | 第24-25页 |
·基金管理 | 第25页 |
·补偿机制 | 第25-30页 |
·补偿模式 | 第25-27页 |
·补偿方案 | 第27页 |
·统筹基金分配情况 | 第27-28页 |
·参合农民就诊情况及补偿资金流向 | 第28页 |
·参合农民补偿受益情况 | 第28-29页 |
·新农合实际补偿情况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30-41页 |
·基本情况 | 第30页 |
·筹资情况 | 第30-33页 |
·筹资现状 | 第30-31页 |
·筹资比较 | 第31-32页 |
·筹资的共性与个性 | 第32-33页 |
·经办机构 | 第33-34页 |
·组织管理 | 第33-34页 |
·基金管理 | 第34页 |
·补偿标准比较 | 第34-36页 |
·昆山 | 第34-35页 |
·泰兴 | 第35-36页 |
·赣榆 | 第36页 |
·补偿的比较分析 | 第36-41页 |
·补偿的共性 | 第36-37页 |
·门诊补偿比较 | 第37-38页 |
·住院补偿比较 | 第38-41页 |
第五章 苏南、苏中和苏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50页 |
·样本采集 | 第41-4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新农合在苏北、苏中、苏南补偿机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50页 |
·建立影响新农合补偿机制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 | 第44页 |
·建立新农合补偿机制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集 | 第44页 |
·建立新农合补偿机制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 | 第44-45页 |
·建立各评价要素问的权重集 | 第45-46页 |
·计算新农合补偿机制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计算新农合补偿机制的综合得分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50-55页 |
·补偿机制地区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50页 |
·筹资水平 | 第50-51页 |
·农户的需求 | 第51页 |
·基金分割机制 | 第51-52页 |
·管理水平 | 第52页 |
·补偿机制地区差异合理性分析 | 第52-55页 |
·合理成分 | 第52-53页 |
·不合理的成分 | 第53-55页 |
第七章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 第55-66页 |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优点 | 第55-56页 |
·各地区形成了因地制宜、比较可行的补偿模式 | 第55页 |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补偿方案各具特点,且不断完善 | 第55-56页 |
·参保农民受益率不断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保障 | 第56页 |
·参保农民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逐年提高,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 第56页 |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不足 | 第56-59页 |
·补偿水平低 | 第56-57页 |
·对"预防保健"的补偿不够重视 | 第57-58页 |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偏高,不足以引导基金的合理流向 | 第58页 |
·补偿于续复杂,农民报销不便 | 第58-59页 |
·完善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59-66页 |
·分地区建议 | 第59-61页 |
·总体建议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