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合成背景 | 第13-15页 |
·自组装 | 第13页 |
·软化学 | 第13-15页 |
·形成机理 | 第15-18页 |
·液晶模板机理 | 第15-16页 |
·协同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电荷密度匹配机理 | 第17-18页 |
·其它机理 | 第18页 |
·应用领域 | 第18-22页 |
·介孔材料在催化、传感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介孔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第20页 |
·介孔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0-21页 |
·介孔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所用常规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8页 |
第二章 双模板体系制备形态和结构可控的介孔二氧化硅 | 第38-52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小角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电镜分析 | 第41-44页 |
·氮气吸附-解吸分析 | 第44-45页 |
·机理讨论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第三章 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动态自组装合成及其缓释应用 | 第52-73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二氧化硅空心球的制备 | 第54页 |
·二氧化硅多孔球的制备 | 第54页 |
·原位封装荧光染料芘分子的二氧化硅空心球的制备 | 第54-55页 |
·缓释实验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多孔球的电镜分析 | 第55-58页 |
·二氧化硅材料的小角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二氧化硅材料的氮气吸附-解吸分析 | 第59-61页 |
·二氧化硅空心球和多孔球的形成过程 | 第61-62页 |
·原位封装荧光染料分子和缓释过程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第四章 自组装合成新型介孔二氧化锰纳米结构及其氧化降解甲醛 | 第73-92页 |
·前言 | 第73-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74-75页 |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二氧化锰纳米球的制备 | 第76页 |
·二氧化硅空心球的制备 | 第76页 |
·氧化降解甲醛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4页 |
·XRD 和EDS 分析 | 第77-78页 |
·产品的电镜分析 | 第78-79页 |
·反应时间对蜂窝状纳米球的形态影响 | 第79-80页 |
·反应物摩尔比对蜂窝状纳米球的形态影响 | 第80-81页 |
·形成机理讨论 | 第81-82页 |
·N_2 吸附-解吸分析 | 第82页 |
·氧化降解甲醛实验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第五章 简单合成单分散锰氧化合物纳米结构及水处理应用 | 第92-108页 |
·前言 | 第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4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92-93页 |
·实验仪器 | 第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锰氧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94页 |
·水处理实验 | 第94页 |
·Hg~(2+)吸附实验 | 第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2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94-95页 |
·TEM 和SEM 分析 | 第95-97页 |
·FT-IR 和TGA 分析 | 第97-98页 |
·N_2 吸附-解吸分析 | 第98-99页 |
·吸附有机染料和金属离子 | 第99-102页 |
·吸附机理简单讨论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第六章 挥发诱导合成单分散的发芽状二氧化硅 | 第108-120页 |
·前言 | 第108-110页 |
·实验部分 | 第110-111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110页 |
·实验设备 | 第1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6页 |
·TEM 分析 | 第111-112页 |
·粒径统计和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形成过程分析 | 第113-115页 |
·形成机理简单讨论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第七章 非手性模板一步制备功能化的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 | 第120-135页 |
·前言 | 第120-121页 |
·实验部分 | 第121-122页 |
·试剂及材料 | 第121页 |
·实验设备 | 第121-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2页 |
·功能化的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的制备 | 第122页 |
·吸附金属离子实验 | 第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9页 |
·XRD 分析 | 第122-123页 |
·TEM、SEM 分析 | 第123-125页 |
·FT-IR、Raman 光谱分析 | 第125-126页 |
·氮气吸附-解析分析 | 第126-127页 |
·形成机理讨论 | 第127-128页 |
·吸附金属离子结果分析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发表文章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