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电离层的结构 | 第12-15页 |
·电离层的主要物理过程 | 第15-24页 |
·光化学过程 | 第15-19页 |
·电离过程 | 第15-17页 |
·复合过程 | 第17-19页 |
·动力学过程 | 第19-24页 |
·风场和电场引起的漂移 | 第20-22页 |
·双极扩散 | 第22-24页 |
·F_2 层峰附近的光化学和动力学过程 | 第24页 |
·扩散通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24-28页 |
·本文的主要目的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顶部电离层的观测方法 | 第30-47页 |
·GPS 掩星技术 | 第31-40页 |
·GPS 简介 | 第31-33页 |
·电离层掩星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UCAR 的掩星电子密度剖面反演 | 第36-38页 |
·掩星电子密度数据的精度评估 | 第38-40页 |
·非相干散射雷达技术 | 第40-47页 |
·非相干散射理论 | 第41-43页 |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电子密度的测量 | 第43-44页 |
·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的测量 | 第44-45页 |
·非相干散射雷达测量的参数与全球分布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太阳活动高年顶部电离层O~+场向扩散通量的统计特征 | 第47-62页 |
·所用数据 | 第47-49页 |
·扩散速度与扩散通量的计算方法 | 第49-5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2-60页 |
·扩散速度随高度的变化 | 第53-55页 |
·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随地方时的变化 | 第55-57页 |
·白天扩散速度与扩散通量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太阳活动低年顶部电离层O~+场向扩散通量的统计特征 | 第62-77页 |
·所用数据 | 第62-64页 |
·计算方法 | 第64-6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7-74页 |
·白天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的纬度特征 | 第67-70页 |
·夜间扩散速度和扩散通量的纬度特征 | 第70-72页 |
·周日变化特征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7页 |
第五章 磁暴期间的O~+扩散通量研究 | 第77-99页 |
·数据和方法 | 第77-78页 |
·结果 | 第78-88页 |
·第285-291 天期间的磁暴(A) | 第78-83页 |
·第294-300 天期间的磁暴(B) | 第83-88页 |
·讨论 | 第88-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利用CHAMP 卫星的就地观测资料进行电离层和热层研究 | 第99-131页 |
·利用星载加速度计数据反演高层大气密度的方法研究 | 第99-116页 |
·引言 | 第99-101页 |
·CHAMP 卫星及数据简介 | 第101-102页 |
·密度反演方法 | 第102-107页 |
·卫星加速度计数据的预处理 | 第102-103页 |
·大气作用力加速度的计算 | 第103-104页 |
·密度的反演 | 第104-106页 |
·误差估计 | 第106-107页 |
·密度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107-110页 |
·大气密度经验模式的初步研究 | 第110-114页 |
·建模方法 | 第111-113页 |
·模式结果和讨论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CHAMP 卫星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就地观测研究 | 第116-131页 |
·引言 | 第116-117页 |
·数据 | 第117-119页 |
·电子温度特征 | 第119-123页 |
·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3-126页 |
·结论 | 第126-13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6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31-134页 |
·工作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