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三、研究目标、方法及思路 | 第9-11页 |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与重要性 | 第11-17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一) 衔接的涵义阐释 | 第11页 |
(二) 教学的涵义阐述 | 第11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一) 教育学依据 | 第11-12页 |
(二) 心理学依据 | 第12页 |
(三)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2-13页 |
三、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 第13-17页 |
(一) 有助于高一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 第13-14页 |
(二) 有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 第14页 |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产生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7-23页 |
一、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 | 第18-20页 |
(一)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 第19页 |
(二) 人际关系不和谐 | 第19页 |
(三) 自卑心理作祟 | 第19页 |
(四) 青春期心理问题 | 第19-20页 |
二、初高中教材设置梯度的巨大差异 | 第20-21页 |
三、初高中政治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 | 第21页 |
(一) "扶"与"放"不同教学特点的差异 | 第21页 |
(二) 教师教学相对固定的影响 | 第21页 |
四、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 | 第21-22页 |
五、初高中阶段考试要求不同的差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解决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措施 | 第23-32页 |
一、加强心理调适,保证有效的教学衔接 | 第23-24页 |
(一) 学校层面 | 第23页 |
(二) 学生层面 | 第23-24页 |
(三) 家庭层面 | 第24页 |
二、合理安排教材,增进有效的教学衔接 | 第24-25页 |
(一) 从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调整出发,减小衔接跨度 | 第24-25页 |
(二) 从教材处理出发,面向学生生活,减小衔接跨度 | 第25页 |
(三) 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减负进行到底,减小衔接跨度 | 第25页 |
三、研究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有效的教学衔接 | 第25-28页 |
(一)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科学性 | 第25-26页 |
(二) 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 第26-28页 |
四、帮助学生转变学法,促进有效的教学衔接 | 第28-30页 |
(一) 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 第28页 |
(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科学习的科学性 | 第28-29页 |
(三) 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效率 | 第29-30页 |
五、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实现有效的教学衔接 | 第30-32页 |
(一) 确立评价教学的科学标准 | 第30-31页 |
(二) 建立记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成长足迹袋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