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5页 |
六、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概念辨析和理论框架 | 第17-22页 |
一、现代和人造的民族主义概念 | 第17-18页 |
二、民族历史建构民族认同 | 第18-19页 |
三、历史神化理论对历史构建影响的反思 | 第19-20页 |
四、民族认同的动态界定与多重维度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韩国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韩国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 | 第22-25页 |
2.1.1 民族主义的兴起 | 第22-23页 |
2.1.2 新时期的民族主义 | 第23-25页 |
第二节 韩国民族主义兴起的缘由 | 第25-29页 |
2.2.1 解决社会转型矛盾的需求 | 第25-26页 |
2.2.2 推进民主化的政治需求 | 第26-27页 |
2.2.3 增强民族情感与重塑民族认同的需求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韩国民族主义的构建方式 | 第29-33页 |
2.3.1 历史的构建 | 第29-31页 |
2.3.2 文化的构建 | 第31-32页 |
2.3.3 诉诸于实际政策 | 第32-33页 |
第四节 韩国民族认同的双重维度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民族主义对韩国对外交往的影响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对韩国同大国交往的影响 | 第35-42页 |
3.1.1 同中国的交往 | 第35-38页 |
3.1.2 同日本的交往 | 第38-40页 |
3.1.3 同美国的交往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 第42-46页 |
3.2.1 “紧张”与“阳光” | 第43页 |
3.2.2 南北对峙时期的武力统一政策 | 第43-44页 |
3.2.3 “胜共统一”到“阳光政策” | 第44-45页 |
3.2.4 “无核、开放、3000构想”到《板门店宣言》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对整体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46-49页 |
3.3.1 “东北亚均衡者” | 第46-47页 |
3.3.2 “有限度”的平衡外交 | 第47-48页 |
3.3.3 “东北亚+责任共同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对韩国民族主义影响的评析 | 第49-52页 |
第一节 韩国民众的对外交往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韩国政府的政策制定 | 第50页 |
第三节 区域局势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