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霍一级公路阿拉坦隧道温度场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寒区隧道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寒区隧道工程的特点与特殊性 | 第11页 |
·国内外寒区隧道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寒区隧道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寒区隧道及其材料的热力学特性 | 第16-33页 |
·冻土的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冻土的定义 | 第16页 |
·冻土的分类 | 第16-17页 |
·寒区隧道的划分与工程特点 | 第17-20页 |
·寒区隧道分区 | 第17-18页 |
·寒区隧道分类 | 第18-20页 |
·寒区隧道冻害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 | 第20-25页 |
·冻害产生的原因 | 第20页 |
·寒区隧道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0-25页 |
·隧道材料和围岩的相关热力学参数理论 | 第25-33页 |
·混凝土的水化热及热力学参数 | 第25-27页 |
·保温层材料的选择 | 第27-28页 |
·潜热与熵焙理论 | 第28-32页 |
·影响围岩热力学参数的因素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隧道温度场监测与结果分析 | 第33-54页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3-36页 |
·隧道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气象及水文 | 第34-35页 |
·隧道地质概况 | 第35-36页 |
·阿拉坦隧道温度场监测方案设计 | 第36-39页 |
·温度测试元件与仪器 | 第36-38页 |
·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隧道区大气和隧道内环境温度观测 | 第39-43页 |
·隧道外部环境观测 | 第39-40页 |
·隧道内环境温度测试 | 第40-42页 |
·沿隧道纵向温度变化曲线分析 | 第42-43页 |
·隧道围岩温度分析 | 第43-53页 |
·围岩温度测试元件编号与埋深关系 | 第43页 |
·隧道内各断面围岩内温度随时间变化分析 | 第43-48页 |
·纵向围岩温度分析 | 第48-51页 |
·径向围岩内温度分析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隧道温度场计算方法 | 第54-73页 |
·影响隧道温度场的基本因素 | 第54-57页 |
·环境温度 | 第54-55页 |
·围岩条件 | 第55-56页 |
·水文条件 | 第56页 |
·工程措施 | 第56-57页 |
·热传导基本概念及定解条件 | 第57-61页 |
·传热学的三种基本热传导方式 | 第57-58页 |
·热分析材料的基本属性 | 第58-59页 |
·三类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几种热边界条件模拟 | 第60-61页 |
·热传导方程 | 第61-62页 |
·初始条件 | 第61页 |
·两类热传导方程 | 第61-62页 |
·单元温度特性矩阵 | 第62-73页 |
·一维温度传导问题 | 第62-69页 |
·二维热传导问题 | 第69-71页 |
·三维热传导问题 | 第71-73页 |
第五章 隧道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73-89页 |
·温度荷载的确定与加载 | 第73-74页 |
·隧道内温度函数的确定 | 第73页 |
·围岩的边界温度值 | 第73-74页 |
·模型计算中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74-80页 |
·水性能参数 | 第74-75页 |
·围岩及混凝土热学参数 | 第75-76页 |
·围岩导热系数的确定 | 第76页 |
·总传热系数的确定 | 第76-80页 |
·隧道平面温度场有限元划分 | 第80-81页 |
·隧道模型尺寸的确定 | 第80-81页 |
·隧道平面温度场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81页 |
·隧道三维纵向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第81-83页 |
·隧道模型尺寸的确定 | 第81-82页 |
·隧道三维纵向温度场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82页 |
·沿隧道纵向温度载荷函数 | 第82-83页 |
·隧道温度场模拟计算 | 第83-87页 |
·隧道进口段温度场模拟 | 第83-85页 |
·隧道纵向温度场模拟 | 第85-87页 |
·隧道保温防寒长度的确定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9-9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9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