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岩质隧道围岩应力释放率的确定与结构力学性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引言第10-13页
     ·工程背景第10-12页
     ·学术背景第12-13页
   ·研究文献综述第13-20页
     ·隧道结构计算模型第13-15页
     ·围岩压力理论第15-18页
     ·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第18-20页
   ·论文依托工程背景第20-24页
     ·隧道横断面方案设计第20页
     ·衬砌结构方案设计第20-21页
     ·自然条件第21-22页
     ·地质条件第22-23页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主要结论第23-24页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6页
第二章 初始地应力和隧道埋深的确定第26-32页
   ·初始地应力场的确定第26-29页
     ·初始地应力场理论第26-27页
     ·自重应力场第27-28页
     ·构造应力场第28-29页
   ·围岩应力释放率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第29页
   ·本文所研究隧址的初始地应力场第29-30页
     ·地质构造第29-30页
     ·地应力第30页
   ·隧道埋深分界线的确定第30-32页
第三章 隧道结构特性及数值仿真应用研究第32-38页
   ·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第32页
   ·ANSYS应用软件的介绍第32-33页
     ·ANSYS概述第32-33页
   ·ANSYS在隧道中的应用理论第33-38页
     ·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第33-34页
     ·数值分析与有限单元法第34-35页
     ·隧道开挖过程模拟第35-38页
第四章 Ⅳ级围岩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第38-96页
   ·围岩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8页
   ·围岩的计算范围第38-39页
   ·计算模型的假定第39-43页
     ·本构关系的选取及屈服准则的确定第39-43页
     ·模型的基本假定第43页
   ·计算模型单元类型的选取第43页
   ·Ⅳ级围岩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第43-46页
     ·Ⅳ级围岩K7+1 00断面计算模型第43-44页
     ·模拟施工步骤第44-45页
     ·模型的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45页
     ·隧道围岩特征路径的定义第45-46页
   ·隧道围岩各特征路径位移模拟结果分析第46-61页
     ·各特征路径上围岩位移随开挖工序的变化分析第46-59页
     ·位移分析小结第59-61页
   ·隧道围岩各特征路径应力模拟结果分析第61-86页
     ·各特征路径上的围岩应力随开挖工序的变化分析第61-84页
     ·应力分析小结第84-86页
   ·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分析第86-96页
     ·初次衬砌支护和二次衬砌支护弯矩特性分析第86-87页
     ·初次衬砌支护和二次衬砌支护轴力特性分析第87-90页
     ·初次衬砌支护和二次衬砌支护剪力特性分析第90-91页
     ·初支护锚杆力学特性分析第91页
     ·支护结构分析小结第91-96页
第五章 Ⅲ级围岩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第96-128页
   ·Ⅲ级围岩隧道结构数值仿真总述第96页
   ·围岩的计算范围第96-97页
   ·Ⅲ级围岩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第97-99页
     ·Ⅲ级围岩K6+920断面计算模型第97页
     ·模拟施工步骤第97-98页
     ·模型的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98页
     ·隧道围岩特征路径的定义第98-99页
   ·隧道围岩各特征路径位移模拟结果分析第99-107页
   ·隧道围岩各特征路径应力模拟结果分析第107-123页
     ·各特征路径应力分析第107-121页
     ·应力分析小结第121-123页
   ·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分析第123-128页
     ·初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分析总结第123页
     ·二次衬砌结构力学特性分析总结第123-126页
     ·初支护结构上锚杆轴力力学特性分析总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隧道结构数值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第128-136页
   ·引言第128页
   ·监控量测的目的和量测项目第128页
   ·对比分析第128-133页
     ·隧道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对比分析第128-129页
     ·隧道围岩压力对比分析第129-131页
     ·隧道初支护结构应力对比分析第131-133页
   ·隧道二次衬砌支护结构应力分析第133-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与建议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岩质高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敏感性研究
下一篇:高寒地区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