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8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地表与岩层移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减小地表变形的岩层控制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宽条带跳采全采方法 | 第19-21页 |
| ·宽条带的概念 | 第19-20页 |
| ·利用宽条带跳采实现全柱开采的构想 | 第20-21页 |
| ·覆岩破坏机理 | 第21-22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2-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2 采动覆岩及宽条带开采垮落带形成数值模拟 | 第28-50页 |
| ·覆岩采动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 ·采动分析 | 第28页 |
| ·采动覆岩“三带”分析 | 第28-31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31-35页 |
| ·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 | 第31-32页 |
| ·充分采动 | 第32-33页 |
| ·非充分采动及极不充分采动 | 第33-35页 |
| ·覆岩结构分类 | 第35-36页 |
| ·宽条带开采覆岩与地表变形 | 第36-37页 |
| ·宽条带开采垮落带形成数值模拟 | 第37-45页 |
| ·软件选择与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 ·中间坚硬型覆岩结构垮落带形成数值模拟 | 第39-45页 |
| ·垮落带注充控制地表与岩层移动变形分析 | 第45-49页 |
| ·垮落带注充粉煤灰浆液分析 | 第45-46页 |
| ·垮落带注充控制地表变形分析 | 第46-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3 顶板岩层变形力学分析 | 第50-78页 |
| ·煤层顶板变形及板失稳 | 第50-51页 |
| ·薄及中厚顶板力学特性 | 第51-59页 |
| ·薄及中厚顶板力学模式 | 第51-52页 |
| ·薄岩板力学模型 | 第52-54页 |
| ·薄岩板的挠度计算 | 第54-59页 |
| ·厚硬顶板的力学特性 | 第59-77页 |
| ·厚硬顶板分析 | 第59-61页 |
| ·厚硬单层顶板变形力学分析 | 第61-67页 |
| ·厚硬叠层顶板变形力学分析 | 第67-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4 垮落带矸石力学性质及垮落带注浆特性研究 | 第78-97页 |
| ·垮落带破碎矸石力学试验 | 第78-79页 |
| ·试验装置 | 第78页 |
| ·试验岩样 | 第78-79页 |
| ·垮落带破碎矸石轴向压应力力学特性分析 | 第79-82页 |
| ·破碎矸石体的变形模型 | 第79页 |
| ·矸石压实过程应力应变分析 | 第79-82页 |
| ·矸石碎胀系数与轴向应力的关系 | 第82-85页 |
| ·矸石孔隙率与轴向应力变化的关系 | 第85-88页 |
| ·粉煤灰浆体在垮落带的流动特性 | 第88-94页 |
| ·在老顶与碎矸堆积带之间空间中的流动特性 | 第88-90页 |
| ·在垮落破碎矸石中的流动特性 | 第90-94页 |
| ·垮落带注浆量分析 | 第94-96页 |
| ·注浆量与垮落破碎矸石孔隙率的关系 | 第94-95页 |
| ·注浆量与破碎矸石碎胀系数的关系 | 第95页 |
| ·注浆量与破碎矸石体轴向应力的关系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5 矸- 浆复合体力学特性及其对顶板与覆岩移动控制研究 | 第97-122页 |
| ·矸-浆复合体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97-101页 |
| ·试验设计 | 第97-98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8-101页 |
| ·矸-浆复合体力学变形方程 | 第101-106页 |
| ·力学变形方程建立 | 第101-103页 |
| ·独立材料常数的确定 | 第103-106页 |
| ·矸-浆复合体在覆岩压力下的变形计算 | 第106-109页 |
| ·挠度方程的建立 | 第106-107页 |
| ·最大挠度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107-109页 |
| ·矸-浆复合体对顶板控制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9-121页 |
| ·对顶板的控制分析 | 第109页 |
| ·数值模拟的方法与模型 | 第109-112页 |
| ·垮落带未注充覆岩移动数值模拟 | 第112-116页 |
| ·垮落带注充覆岩控制数值模拟 | 第116-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6 宽条带跳采全采注充垮落带控制覆岩移动数值模拟 | 第122-142页 |
| ·宽条带跳采全采注充垮落带控制岩层移动数值模拟 | 第122-124页 |
| ·数值模拟内容及模拟软件 | 第122页 |
| ·数值模拟模型 | 第122-124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4-140页 |
| ·采留条带宽度均为50m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4-131页 |
| ·条带开采宽度 100m 留设宽度 70m 时覆岩与地表下沉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131-13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139-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 7 垮落带注充控制岩层与地表移动工程设计研究与应用 | 第142-156页 |
| ·试验工作区概况 | 第142页 |
| ·试验区地质采矿条件 | 第142-143页 |
| ·工程设计的主要参数 | 第143-150页 |
| ·垮落带最大高度的计算 | 第143-144页 |
| ·矸-浆复合体的压缩量 | 第144-145页 |
| ·浆体流动半径 | 第145-146页 |
| ·上位注浆巷道的位置与设计 | 第146页 |
| ·老顶下沉量计算 | 第146-148页 |
| ·注浆孔位置与间距的确定 | 第148-150页 |
| ·粉煤灰浆体的配置及注浆工艺 | 第150-151页 |
| ·试验区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 第151-154页 |
| ·未注充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 第151-153页 |
| ·注充后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 第153-154页 |
| ·试验区垮落带注充控制岩层与地表移动效果分析 | 第154-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 8 结论 | 第156-1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65-166页 |
| 附件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6-167页 |
| 附件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167-168页 |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