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接枝树状大分子衍生物PAMAM-PNIPAAm-PEG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23页
   ·树枝状大分子简介第8-10页
     ·树枝状大分子概况第8页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与组成第8-9页
     ·树枝状大分子合成第9页
     ·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第9-10页
   ·PAMAM 的改性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第10-14页
     ·增溶作用第10-11页
     ·缓控释作用第11-14页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第14-19页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概况第14页
     ·温敏性机理第14-16页
     ·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第16页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的合成第16-17页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的应用第17-19页
   ·聚乙二醇第19-21页
     ·结构和性质第19-20页
     ·应用第20-2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树枝状大分子PAMAM 的合成与表征第23-32页
   ·试剂与仪器第23-24页
   ·树枝状大分子PAMAM 的合成第24-26页
     ·G0.5 PAMAM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5页
     ·G1.0 PAMAM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5页
     ·G 1.5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5-26页
     ·G 2.0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6页
     ·G 2.5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6页
     ·G 3.0 PAMAM 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第26页
   ·树枝状大分子的PAMAM 的表征第26-30页
     ·G2.5 树状大分子1H-NMR 分析第27-28页
     ·G2.5 树枝大分子的质谱法分析第28页
     ·G3.0 树枝状大分子的PAMAM 的表征第28-30页
   ·低代数聚酰胺-胺类(PAMAM)树枝状大分子合成方法讨论第30页
   ·低代数聚酰胺-胺类(PAMAM)树枝状大分子纯化方法讨论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性能测定第32-42页
   ·试剂与仪器第32-33页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合成及活化第33-35页
     ·以羟基为末端基团的PNIPAAm 的合成第33-35页
     ·PNIPAAm 的末端活化第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PNIPAAm 的表征第35-36页
     ·PNIPAAm-OH 的1H-NMR 分析第36页
     ·PNIPAAm 分子量测定第36-37页
     ·PNIPAAm-NPC 的1H-NMR 分析第37-38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最低临界溶液温度第38-39页
   ·聚乙二醇单甲醚的活化第39-41页
     ·聚乙二醇单甲醚对硝基苯基碳酸酯的合成第39页
     ·聚乙二醇单甲醚对硝基苯基碳酸酯1H NMR 分析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接枝PAMAM 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2-54页
   ·仪器第42-43页
   ·PAMAM-PNIPAAm 的合成和表征第43-45页
     ·PAMAM 接枝PNIPAAm (PAMAM-PNIPAAm)的合成第43页
     ·PAMAM-PNIPAAm 的1H-NMR 分析第43-44页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第44-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页
   ·PAMAM 接枝PNIPAAm 和PEG 的合成及表征第45-49页
     ·PAMAM-PNIPAAm-PEG 的合成第45-46页
     ·PAMAM-PNIPAAm-PEG 的表征和讨论第46-49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第49-52页
     ·实验方法第49-50页
     ·结果与讨论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接枝PAMAM 衍生物的释药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第54-64页
   ·试剂与仪器第54-55页
   ·药物的包载及释放实验第55页
     ·药物的包载第55页
     ·药物释放实验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模型药物吲哚美辛标准曲线第55-56页
     ·载药量的计算第56-57页
     ·药物释放第57-61页
   ·生物相容性初步检查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主要结论第64-65页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大孔硅胶为基质的手性色谱填料的制备及应用
下一篇:温度及pH双重敏感性树枝状大分子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