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分布及危害状况 | 第9页 |
|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种及寄主范围 | 第9-10页 |
| ·棉花黄萎病表现症状及发生特点 | 第10页 |
|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理 | 第10-11页 |
| ·棉花黄萎病病菌鉴定研究 | 第11-14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1-12页 |
| ·营养亲和性研究 | 第12-13页 |
| ·同工酶技术研究 | 第13页 |
| ·免疫鉴定技术 | 第13-14页 |
| ·ISSR 分析 | 第14页 |
|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鉴定 | 第14页 |
| ·棉花黄萎病菌检测研究 | 第14-16页 |
|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 第16-17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21页 |
|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 ·棉花种质资源 | 第18-19页 |
| ·棉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1页 |
|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页 |
| ·ISSR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1-26页 |
| ·分子标记的概念 | 第21-22页 |
| ·ISSR 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 | 第22-23页 |
| ·ISSR 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点 | 第23页 |
| ·ISSR 的应用 | 第23-26页 |
| ·检测遗传多样性 | 第23-25页 |
| ·DNA 指纹库的建立 | 第25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 第25页 |
| ·ISSR 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 ·供试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4页 |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29页 |
| ·棉花黄萎病菌DNA 的提取 | 第29-30页 |
| ·CTAB 法 | 第29-30页 |
| ·SDS 法 | 第30页 |
| ·DNA 浓度、纯度以及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 ·紫外吸收检测 | 第30页 |
| ·凝胶电泳检测 | 第30-31页 |
| ·引物的配制 | 第31页 |
| ·棉花黄萎病菌ISSR-PCR 最佳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 ·ISSR-PCR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 ·模板DNA 浓度的筛选 | 第32页 |
| ·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32页 |
| ·棉花黄萎病菌基因组DNA 的ISSR-PCR 扩增 | 第32页 |
| ·ISSR-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4页 |
| ·棉花黄萎病菌ISSR-PCR 最佳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 ·ISSR-PCR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 第34-35页 |
| ·模板DNA 浓度的筛选结果 | 第35页 |
| ·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35-36页 |
| ·棉花黄萎病菌基因组DNA 的ISSR-PCR 扩增结果 | 第36-39页 |
| ·棉花黄萎病菌基于ISSR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第39页 |
| ·聚类分析 | 第39-41页 |
| ·ISSR 的多态性与落叶型、形态类型、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3-45页 |
| ·棉花黄萎病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3页 |
| ·ISSR 的稳定性与可行性 | 第43页 |
| ·ISSR 多态性与表型分类的相关性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本文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