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流感概况 | 第11-12页 |
·流感病毒概述 | 第12-13页 |
·流感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流感的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流感病毒的复制 | 第15页 |
·流感病毒的突变机制和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 第15-16页 |
·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16-17页 |
·人感染H5N1 亚型禽流感 | 第17页 |
·感染H5N1 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禽感染H5N1 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 第17页 |
·人感染H5N1 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其它哺乳动物感染H5N1 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 第18页 |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 第18-19页 |
·流感的治疗 | 第19-20页 |
·抗病毒药物 | 第19-20页 |
·流感疫苗 | 第20页 |
·为防止流感大暴发应做的准备 | 第20-21页 |
·反向遗传学技术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 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试验病毒株和细胞 | 第21-22页 |
·试验的动物 | 第22页 |
·PBD 载体 | 第22页 |
·试验的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试验引物 | 第22-23页 |
·流感病毒RNA 的提取、反转录 | 第23-24页 |
·PCR 反应及目的片段回收 | 第24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方法 | 第24-27页 |
·SAPI 酶切处理PBD 载体质粒DNA | 第24页 |
·KLENOW 大片段酶处理PBD 载体质粒DNA | 第24页 |
·PCR 产物的处理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页 |
·连接与转化 | 第25页 |
·阳性质粒的筛选 | 第25页 |
·质粒粗提 | 第25-26页 |
·质粒DNA 的纯化 | 第26页 |
·质粒DNA 的 PCR 鉴定 | 第26-27页 |
·质粒DNA 的 PCR 反应 | 第26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 产物 | 第26-27页 |
·质粒DNA 序列测定 | 第27页 |
·序列分析 | 第27页 |
·病毒拯救及救获病毒鉴定 | 第27-30页 |
·转染质粒准备 | 第27-28页 |
·转染质粒提取 | 第27-28页 |
·转染所用质粒的定量与活性测定 | 第28页 |
·细胞的准备 | 第28页 |
·重组救获病毒的质粒组合 | 第28-29页 |
·质粒转染及病毒救获 | 第29页 |
·病毒救获的鉴定 | 第29页 |
·病毒救获EID50的测定 | 第29-30页 |
·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 第30页 |
·PA 基因的定点突变 | 第30页 |
·基因突变病毒的救获、鉴定、救获病毒EID50的测定以及救获病毒对8ALB/C 小鼠致病性研究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41页 |
·模型病毒株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 | 第30-31页 |
·野生型病毒全基因组的氨基酸差异 | 第31-32页 |
·重组PBD 质粒克隆鉴定的结果 | 第32页 |
·病毒救获及鉴定结果 | 第32页 |
·救获病毒EID50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野生病毒与救获重组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33-35页 |
·野生病毒与救获亲本病毒 106EID50剂量感染 BALB/C 小鼠后体重变化 | 第33-34页 |
·野生病毒与单基因替换救获病毒106EID50剂量感染BALB/C小鼠后的体重变化 | 第34-35页 |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以及单基因替换病毒对小鼠死亡结果 | 第35页 |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以及单基因替换病毒106EID50剂量感染小鼠,小鼠肺脏病毒滴定结果 | 第35-37页 |
·野生病毒、亲本重组病毒以及单基因替换病毒对小鼠致死性比较 | 第37-39页 |
·基因定点突变救获的结果 | 第39页 |
·PA 基因定点突变病毒救获的结果 | 第39页 |
·突变病毒EID_(50)测定结果 | 第39页 |
·PA 基因突变病毒对BALB/C 小鼠的致病性 | 第39-40页 |
·PA 突变病毒10~6 EID_(50)剂量感染小鼠的死亡结果 | 第40-41页 |
·突变病毒感染小鼠肺脏病毒滴定结果 | 第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