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我国个人信息权的刑法保护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言第9-11页
第一章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解析第11-18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界定第11-13页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第11-12页
  二、个人信息的特征第12-13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第13-18页
  一、个人信息权的法律性质第13-16页
  二、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基础第16-18页
第二章 个人信息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第18-24页
 第一节 当前我国个人信息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一、个人信息滥用问题严重第18-19页
  二、公民隐私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第19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现有法律保护评析第19-24页
  一、现有法律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第19-22页
  二、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不足第22-24页
第三章 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的犯罪化考量第24-34页
 第一节 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判断第24-30页
  一、从行为的客观危害来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第25-26页
  二、从行为的主观恶性来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第26-30页
 第二节 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可罚性的考量第30-34页
  一、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犯罪化的“可行性原则”第30-31页
  二、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原则”第31页
  三、侵犯个人信息权行为犯罪化的界限第31-34页
第四章 中外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立法比较第34-41页
 第一节 境外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立法状况第34-38页
  一、立法名称第34-35页
  二、调整对象第35-36页
  三、犯罪主体第36-37页
  四、刑罚设置第37页
  五、主观罪过及罪名性质第37-38页
 第二节 国外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对我国立法的启示第38-41页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第38-39页
  二、调整对象的选择第39-40页
  三、法定刑的选择第40-41页
第五章 我国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及其完善第41-55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路径第41-43页
  一、路径之一:通过法律解释,完善对个人信息权的刑法保护第41-42页
  二、路径之二:通过特别刑法,完善对个人信息权的刑法保护第42页
  三、路径之三:通过刑法修正案,完善对个人信息权的刑法保护第42-43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修正案规定评析第43-48页
  一、侵犯个人信息权犯罪的归属第43-44页
  二、侵犯个人信息权犯罪的罪状明析第44-47页
  三、侵犯个人信息权犯罪法定刑的配置第47-48页
 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第48-55页
  一、刑法条文与行政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第48-49页
  二、本罪“情节严重”的内容需加以明确第49-50页
  三、将本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第50-51页
  四、确立新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第51-52页
  五、适时将“人肉搜索”危害严重者纳入刑罚范畴第52-53页
  六、侵犯个人信息权犯罪罪名的确定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8-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死刑的立即废止
下一篇:连累犯的刑法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