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论我国死刑的立即废止

论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言第9-10页
第一章 死刑的产生及发展现状第10-17页
 第一节 死刑的渊源及产生的原因第10-11页
  一、死刑的渊源第10-11页
  二、死刑产生的原因第11页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态度第11-14页
 第三节 建国后的死刑政策及立法变革第14-17页
  一、建国后的死刑政策第14页
  二、死刑立法变革第14-17页
第二章 死刑存废之争第17-27页
 第一节 死刑存废的重大意义第17页
 第二节 世界死刑存废之争第17-18页
 第三节 我国死刑存废之争第18-21页
 第四节 对我国死刑存废之争的评价第21-27页
  一、对"我国应当废除死刑"的评价第22页
  二、对"我国目前还不能立即废除死刑"的评价第22-25页
  三、对"限制死刑"的评价第25-27页
第三章 死刑立即废止的应然性论证第27-41页
 第一节 从上层建筑角度分析第28-29页
 第二节 从死刑的威慑力角度分析第29-31页
  一、死刑对于刑事犯罪不具有有效威慑力第30页
  二、死刑威慑力是建立在特殊预防主体被"杀"的不人道基础之上,"死刑最大威慑力"本身就是我国刑罚目的的失败第30-31页
 第三节 从民意角度分析第31-35页
  一、民意不应该成为死刑存废的决定因素第31-33页
  二、我国民众的民意并不真正排斥立即废除死刑第33-34页
  三、我国民众"杀人者死"的报应观念是一种落后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错误价值观,必须给予正确引导第34页
  四、我国民众的性格,决定了我国民众的民意具有很大的可引导性第34-35页
 第四节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析第35-36页
 第五节 从"严打"斗争结果角度分析第36-38页
  一、法对公众具有指引和教育功能第36-37页
  二、我国大多数民众对生命"麻木、冷漠"的社会现状,要求我国必须以废除死刑来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第37-38页
  三、持续20多年的对严重刑事犯罪从重从快的"严打"斗争实践的失败,要求我国上层建筑必须立即废除死刑第38页
 第六节 从潜在危害角度分析第38-39页
 第七节 从不良后果角度分析第39-41页
  一、不会影响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不会引发国家动荡第39页
  二、不会导致民众对国家刑事法律认同的丧失第39-41页
第四章 我国刑法学界的正确立场第41-44页
 第一节 评析"不应引导民意"第42-43页
 第二节 评析"我国目前只能限制死刑"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48页
后记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法中的“多次行为”研究
下一篇:我国个人信息权的刑法保护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