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和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1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述第12-15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基本概述第12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历史第12-13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第13-15页
   ·植物养分概述第15-16页
   ·植物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第16-17页
   ·土壤养分与植物养分间的关系第17-18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第18-19页
     ·国外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第18页
     ·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现状第18-19页
   ·本研究意义第19页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样地选择第21-22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1页
     ·实验样地选择第21-22页
   ·技术路线第22-23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页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3-24页
第三章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Mg、S的含量特征第24-33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植物物种选择及采样方法第24页
     ·叶片C、N、P、K、Mg、S测定方法第24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4-25页
   ·结果第25-31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Mg、S含量总体特征第25-26页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Mg、S的变化格局第26-28页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Mg、S的季节动态特征第28-30页
     ·各演替阶段群落植物叶片N、P、K、Mg、S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小结与分析第31-33页
第四章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化学计量学特征第33-39页
   ·研究方法第33页
   ·结果第33-37页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化学计量学动态特征第33-34页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化学计量学季节动态特征第34-37页
   ·小结与分析第37-39页
第五章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特征第39-45页
   ·研究方法第39-40页
     ·土壤取样方法第39页
     ·理化分析测定方法第39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39-40页
   ·结果第40-43页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N、P、K、Mg、S含量及化学计量学动态特征第40-41页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N、P、K、Mg、S含量及化学计量学季节动态特征第41-42页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N、P、K、Mg、S含量与植物叶片的N、P、K、Mg、S含量的相关分析第42-43页
   ·小结与分析第43-45页
第六章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特征之间的关系第45-53页
   ·研究方法第45-46页
     ·光合作用测定第45页
     ·叶片比叶重测定第45页
     ·叶片C、N、P、K、Mg、S的测定第45-46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46页
   ·结果第46-51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特征第46-49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特征之间的关系第49-51页
   ·小结与分析第51-53页
     ·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对植物叶片特征的影响第51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特征之间的关系第51页
     ·常绿阔叶林小尺度水平上叶片K含量及N:P的地位第51-52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比叶重与其他叶片特征的关系第52页
     ·叶片光合特征在Mass水平和Area水平的比较第52-53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53-57页
   ·研究结论第53-55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C、N、P、K、Mg、S含量的动态特征第53页
     ·C:N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含量稳定第53页
     ·C:P可以作为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中判断生长速率的指标第53-54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养分限制状况第54页
     ·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特征与植物的关系第54-55页
     ·常绿阔叶林小尺度水平上叶片K含量及N:P是叶片特征中的微弱因子第55页
     ·常绿阔叶林叶片比叶重与其他叶片特征之间的关系第55页
     ·叶片各特征与Amass的相关性比与Aarea的相关性强第55页
   ·研究展望第55-57页
附录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沉积物中的木质素在物源示踪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贵州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