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公诉裁量权的基本内涵 | 第8-12页 |
一、裁量权的涵义 | 第8-9页 |
二、公诉裁量权的概念 | 第9页 |
三、公诉裁量权的表现形式 | 第9-10页 |
四、公诉裁量权的特征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公诉裁量权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8页 |
一、大陆法系 | 第12-14页 |
二、英美法系 | 第14-17页 |
(一) 英国 | 第15-16页 |
(二) 美国 | 第16-17页 |
三、日本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公诉裁量权的理论根据 | 第18-27页 |
一、公诉裁量权与诉讼经济原则 | 第18-19页 |
二、公诉裁量权与刑罚个别化及程序谦抑原则 | 第19-20页 |
三、公诉裁量权与刑事政策 | 第20-22页 |
四、公诉裁量权与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 | 第22-25页 |
五、公诉裁量权与公共利益原则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我国公诉裁量权的运行状况及评析 | 第27-34页 |
一、公诉裁量权的立法表现 | 第27-30页 |
(一) 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建立 | 第27-28页 |
(二) 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28-29页 |
(三) 酌定不起诉的程序 | 第29页 |
(四) 监督救济机制 | 第29-30页 |
二、对现行酌定不起诉制度的评价 | 第30-34页 |
(一) 立法检讨 | 第31-33页 |
(二) 妨碍不起诉裁量的实践因素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公诉裁量制度的思考 | 第34-41页 |
一、完善酌定不起诉制度 | 第34-36页 |
(一) 明确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放宽条件 | 第34-35页 |
(二) 明确酌定不起诉的裁量因素,使办案标准相对统一 | 第35页 |
(三) 完善酌定不起诉的决定程序 | 第35页 |
(四) 完善酌定不起诉的救济机制 | 第35-36页 |
二、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6-38页 |
(一) 适用范围 | 第37页 |
(二) 期限与义务 | 第37-38页 |
(三) 适用程序 | 第38页 |
(四) 对被害人的权利救济 | 第38页 |
三、轻缓量刑请求制度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