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外资银行经营风险概述 | 第13-20页 |
一、外资银行概述 | 第13页 |
二、外资银行的风险概述 | 第13-16页 |
(一) 外资银行风险的概念及产生 | 第14页 |
(二) 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三、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监管 | 第16-20页 |
(一) 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 | 第16-17页 |
(二) 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主要手段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 | 第20-31页 |
一、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法制化的必然性及作用 | 第20-21页 |
(一)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法制化的必然性 | 第20页 |
(二) 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立法的作用 | 第20-21页 |
二、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国内立法 | 第21-24页 |
(一) 东道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国内立法 | 第21-23页 |
(二) 母国对海外银行经营风险监控的国内立法 | 第23-24页 |
三、美国和韩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 | 第24-28页 |
(一) 美国的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立法 | 第24-26页 |
(二) 韩国的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立法 | 第26-28页 |
四、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国际立法 | 第28-31页 |
(一) 《对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即《巴塞尔协定》) | 第28-29页 |
(二) 《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设立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 | 第29页 |
(三) 《关于统一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 第29页 |
(四)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 第29-30页 |
(五) 《统一资本标准和资本框架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及经营风险监管现状 | 第31-42页 |
一、我国外资银行经营发展情况 | 第31-33页 |
(一) 1979 年——2001 年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二) 2001 年至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二、我国引进外资银行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 第33-36页 |
(一) 外汇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 | 第33页 |
(二) 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 第33-34页 |
(三) 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 第34页 |
(四) 外债风险 | 第34-35页 |
(五) 外资银行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引起的声誉风险 | 第35页 |
(六) 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带来的国内银行风险 | 第35-36页 |
(七) 外资银行总行或设在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经营中发生问题导致的风险 | 第36页 |
三、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现状 | 第36-42页 |
(一)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立法 | 第36-37页 |
(二)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实践 | 第37-38页 |
(三)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 | 第42-50页 |
一、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法制 | 第42-44页 |
(一)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相关金融法律体系 | 第42页 |
(二) 完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经营风险监管的立法内容 | 第42-44页 |
二、完善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具体立法 | 第44-48页 |
(一) 制定经营风险监管的专门性规范 | 第44-45页 |
(二) 建立外资银行经营风险预警制度 | 第45页 |
(三) 加以深化和完善现有经营风险监管的技术规范 | 第45-46页 |
(四) 建立和健全外资银行辅助监管机制 | 第46-47页 |
(五) 建立外资银行处理机制和退出机制 | 第47-48页 |
三、完善外资银行监管机构与监管机制 | 第48-49页 |
(一) 优化监管机构设置实现监督多元化 | 第48页 |
(二) 建立健全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 第48-49页 |
四、加强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的国际协作增强跨境监管能力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