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安全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9页 |
| 1 绪论 | 第19-4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风险分析 | 第19-21页 |
|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3-24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4-27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27-49页 |
| ·危险货物管理的法规体系 | 第27-31页 |
| ·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 | 第31-33页 |
| ·国内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及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 ·国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研究 | 第35-43页 |
| ·国内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研究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 2 基于适应度评价的罐车办理站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 第49-79页 |
| ·罐车办理站优化配置背景分析 | 第49-50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0-54页 |
| ·常用的评价方法 | 第51-53页 |
| ·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特点 | 第53页 |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3-54页 |
| ·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60页 |
| ·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5-56页 |
| ·建立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第56-57页 |
| ·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60页 |
| ·罐车办理站适应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 | 第62-74页 |
| ·综合评判应用举例 | 第74-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3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径路选择问题研究 | 第79-105页 |
| ·运输径路选择的安全系数 | 第79-80页 |
| ·运输径路的安全系数影响要素分析 | 第80-90页 |
| ·影响要素的确定 | 第80-82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2-83页 |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83-84页 |
| ·关键要素分析 | 第84-88页 |
| ·实例分析 | 第88-90页 |
|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网络配流模型 | 第90-93页 |
| ·概述 | 第91-92页 |
| ·配流模型 | 第92-93页 |
| ·运输径路优化决策过程 | 第93-95页 |
| ·模型的求解算法 | 第95-99页 |
| ·算法的选择 | 第95-97页 |
| ·算法设计 | 第97-99页 |
| ·算例分析 | 第99-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4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车载动态监控技术研究 | 第105-123页 |
| ·罐车车载关键要素分析 | 第105-106页 |
| ·监控对象 | 第105-106页 |
| ·监控范围的确定 | 第106页 |
| ·相关技术引入 | 第106-107页 |
| ·监控信息采集分析 | 第107-108页 |
| ·危险货物罐车车载动态监控的功能结构研究 | 第108-113页 |
| ·车载动态监控功能分析 | 第108-109页 |
| ·车载动态监控系统结构研究 | 第109-113页 |
| ·危险货物罐车车载远程监控平台构建 | 第113-121页 |
| ·数据流程分析 | 第113-114页 |
| ·系统平台功能 | 第114-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5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三级监控系统研究 | 第123-139页 |
| ·研究基础 | 第123-124页 |
| ·铁路危险货物罐车运输网络 | 第123页 |
| ·基础管理 | 第123-124页 |
| ·信息化建设 | 第124页 |
| ·系统构建的现实需求 | 第124-125页 |
| ·系统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第125-126页 |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25-126页 |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126页 |
| ·系统的构建 | 第126-127页 |
| ·系统的基础数据整合和分析 | 第127-128页 |
| ·功能设计 | 第128-134页 |
| ·核心技术 | 第134-136页 |
| ·受理审核设计 | 第134-135页 |
| ·作业过程卡控设计 | 第135页 |
| ·动态跟踪签认设计 | 第135页 |
| ·预警信息处理 | 第135-136页 |
| ·动态信息整合处理 | 第136页 |
| ·信息共享处理 | 第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7-14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