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河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南沙河污染状况 | 第13页 |
·吸附解吸研究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特点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 | 第16页 |
·国内外对于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对于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对于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性质 | 第18-19页 |
·吸附/解吸机理 | 第19-28页 |
·吸附作用模型 | 第20-22页 |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22-24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24-26页 |
·影响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因素 | 第26-28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试剂列表 | 第28页 |
·标准物质列表 | 第28-29页 |
·实验主要仪器列表 | 第29页 |
·南沙河底泥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南沙河底泥样品的采集 | 第29-31页 |
·南沙河底泥中的有机物监测方法 | 第31-33页 |
·吸附剂理化性质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扫描电镜 | 第33页 |
·激光粒度 | 第33页 |
·能谱分析 | 第33-34页 |
·X射线衍射图 | 第34页 |
·BET比表面积,孔容孔径 | 第34页 |
·FTIR红外光谱 | 第34页 |
·吸附/解吸实验 | 第34-36页 |
·吸附剂与吸附质的准备 | 第34-35页 |
·吸附/解吸实验 | 第35-36页 |
4 南沙河底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 第36-44页 |
·南沙河表层样分布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南沙河柱状样分布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5 吸附剂理化性质表征 | 第44-54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44-45页 |
·粒径分布测定 | 第45-46页 |
·能谱分析(EDS) | 第46-48页 |
·X射线衍射图谱(XRD) | 第48-49页 |
·BET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 | 第49-50页 |
·FTIR红外光谱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6 炭质吸附剂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附解吸研究 | 第54-68页 |
·沉积物与炭质吸附剂的对比 | 第54-55页 |
·吸附等温线拟合分析 | 第55-59页 |
·东海生物质灰吸附等温线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市售草木灰等温线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解吸等温线 | 第59-61页 |
·东海生物质灰解吸等温线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市售草木灰解吸等温线特性分析 | 第60-61页 |
·吸附解吸特性曲线 | 第61-62页 |
·东海生物质灰吸附解吸特性曲线 | 第61-62页 |
·市售草木灰吸附解吸特性曲线 | 第62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62-67页 |
·东海生物质灰吸附动力学 | 第62-64页 |
·市售草木灰动力学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