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总结与思考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行政伦理 | 第15-16页 |
·官员问责 | 第16-17页 |
·伦理困境 | 第17-18页 |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权责对等理论 | 第18-19页 |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官员问责制中的伦理困境 | 第22-30页 |
·我国官员问责制沿革 | 第22-24页 |
·中央实施官员问责的概况 | 第22-23页 |
·地方实施官员问责的概况 | 第23-24页 |
·官员问责中的伦理困境情形 | 第24-26页 |
·“为与不为” | 第24-25页 |
·“如何为” | 第25页 |
·“如何为好” | 第25-26页 |
·“伦理困惑”的具体原因 | 第26-30页 |
·角色冲突 | 第26-27页 |
·权力冲突 | 第27页 |
·利益冲突 | 第27-28页 |
·责任冲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官员问责制”的伦理建设建设及启示 | 第30-39页 |
·国外“官员问责制”的行政伦理建设建设 | 第30-33页 |
·明确问责的前提,确认官员的责任 | 第30-31页 |
·从制度和法律上建立健全问责体制 | 第31页 |
·建立专门机构监督和保证问责制的实行 | 第31-32页 |
·政务公开,发挥公众和传媒的监督作用 | 第32-33页 |
·国内“官员问责制”的建设 | 第33-36页 |
·传统社会时期 | 第33-34页 |
·计划经济时期 | 第34-35页 |
·改革开放到“非典”以前 | 第35-36页 |
·国内外“官员问责制”建设的经验 | 第36-39页 |
·注重以法律规范权力 | 第36-37页 |
·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 第37-38页 |
·注重对官员的行政伦理培训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官员问责中伦理困境的化解 | 第39-49页 |
·行政伦理的建构途径 | 第39-40页 |
·“为与不为”是起点 | 第40-42页 |
·官员个体层面:树立“尽职尽责”的行政态度 | 第40-41页 |
·组织层面:严格规定官员的行政责任 | 第41页 |
·政府层面:官员问责法制化,强化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制裁 | 第41-42页 |
·“如何为”是关键 | 第42-45页 |
·官员个体层面: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信念 | 第42-43页 |
·组织层面:制定和执行职业伦理 | 第43页 |
·政府层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 第43-45页 |
·“如何为好”是目标 | 第45-49页 |
·官员个体层面:道德学习,达到伦理自主 | 第45页 |
·组织层面:大力弘扬官员的道德责任 | 第45-46页 |
·政府层面:营造积极的伦理氛围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