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2-13页 |
·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水工洞室围岩稳定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放空洞洞身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31页 |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地层岩性 | 第20-29页 |
·放空洞基本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工程地质分段 | 第23-29页 |
·地质构造 | 第29页 |
·地震烈度 | 第29-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第3章 水工隧洞监测系统设计 | 第31-43页 |
·水工隧洞监测目的、内容 | 第31-33页 |
·水工隧洞监测目的 | 第31-32页 |
·水工隧洞监测内容及工序 | 第32-33页 |
·水工隧洞监测系统设计 | 第33-39页 |
·水工隧洞监测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水工隧洞监测项目 | 第34-37页 |
·监测仪器布置的原则 | 第37-38页 |
·监测仪器选择的原则 | 第38-39页 |
·放空洞监测布置 | 第39-43页 |
·监测项目的选择和仪器选型 | 第39-40页 |
·监测断面的布置 | 第40-43页 |
第4章 放空洞施工期监测成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 第43-78页 |
·放空洞施工期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 第43-45页 |
·开挖工程实施情况 | 第43页 |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 第43-45页 |
·监测资料的整理与成果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多点位移计监测物理量整理 | 第45-46页 |
·锚杆应力计监测物理量整理 | 第46页 |
·监测成果的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分析 | 第47-72页 |
·放空洞1-1 断面围岩变形分析 | 第47-54页 |
·放空洞2-2 断面围岩变形分析 | 第54-60页 |
·放空洞3-3 断面围岩变形分析 | 第60-61页 |
·放空洞4-4 断面围岩变形分析 | 第61-66页 |
·放空洞工作闸门室围岩变形分析 | 第66页 |
·各监测断面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开挖进尺与围岩变形关系分析 | 第68-72页 |
·支护锚杆的受力分析 | 第72-76页 |
·放空洞1-1 断面锚杆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放空洞2-2 断面锚杆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放空洞3-3 断面锚杆应力分析 | 第74页 |
·放空洞4-4 断面锚杆应力分析 | 第74-76页 |
·放空洞工作闸门室锚杆应力分析 | 第76页 |
·各监测断面锚杆应力对比分析 | 第76页 |
·监测信息反馈 | 第76-78页 |
第5章 瀑布沟水电站放空洞的位移反分析 | 第78-95页 |
·概述 | 第78-84页 |
·位移反分析理论 | 第78-80页 |
·BP 神经网络简介 | 第80-82页 |
·位移反分析目标函数 | 第82-83页 |
·反分析参数与位移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 第83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83页 |
·FLAC 简介 | 第83-84页 |
·瀑布沟水电站放空洞位移反分析总体思路 | 第84-85页 |
·瀑布沟水电站放空洞参数反分析 | 第85-94页 |
·位移反分析断面选取 | 第85页 |
·位移反分析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待求参数的确定 | 第87-88页 |
·待求参数的正交设计 | 第88-90页 |
·正交模拟试验结果 | 第90页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位移反分析的MATLAB 程序实现 | 第90-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放空洞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95-103页 |
·基于位移反分析的围岩稳定分析思路 | 第95页 |
·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95-102页 |
·模拟开挖方案 | 第95-96页 |
·力学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96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6-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