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植物诱变育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3页 |
·植物诱变育种的方法 | 第13-16页 |
·物理诱变育种 | 第13-14页 |
·物理诱变育种的原理 | 第14页 |
·物理诱变育种方法 | 第14页 |
·化学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 | 第15页 |
·化学诱变剂及其原理 | 第15页 |
·复合诱变处理 | 第15-16页 |
·辐射加化学诱变剂 | 第16页 |
·复合诱变处理的特点 | 第16页 |
·复合诱变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诱变剂适宜剂量的确定 | 第16-17页 |
·植物诱变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 | 第17-18页 |
·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 | 第17页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17页 |
·诱变与离体培养技术相结合 | 第17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18页 |
·国内外竹类植物育种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毛竹种质资源现状 | 第18页 |
·竹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第18-19页 |
·引种与选育 | 第19页 |
·常规育种 | 第19-20页 |
·无性繁殖 | 第19页 |
·杂交育种 | 第19-20页 |
·组织培养与细胞学工程育种 | 第20页 |
·分子遗传育种 | 第20-21页 |
·诱变育种 | 第21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诱变剂处理液的配制 | 第22页 |
·NaN3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EMS 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预处理设计 | 第22-23页 |
·~(137)Cs-γ射线预处理 | 第22页 |
·NaN_3 预处理 | 第22-23页 |
·EMS 预处理 | 第23页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23页 |
·单一诱变剂诱变处理 | 第23页 |
·理化复合诱变处理 | 第23页 |
·种子萌发期指标参数的测定 | 第23-24页 |
·发芽试验 | 第23-24页 |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丙二醛的测定 | 第24页 |
·早期幼苗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30d 幼苗苗高、根长、根数的测定 | 第24-25页 |
·幼苗苗高增长量、分蘖数、展叶数的测定 | 第25页 |
·畸变率和畸变类型调查 | 第25页 |
·幼苗成株后指标参数的测定 | 第25-26页 |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5-26页 |
·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26页 |
·根冠比的测定 | 第2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6-28页 |
·多元线性回归 | 第2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71页 |
·诱变处理后种子萌发期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137)Cs-γ射线辐照对毛竹种子的影响 | 第28-30页 |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8页 |
·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NaN_3 处理对毛竹种子的影响 | 第30-31页 |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0页 |
·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EMS 处理对毛竹种子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1页 |
·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复合诱变处理对毛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苗期测量指标分析 | 第33-43页 |
·30d 幼苗苗高、根长、根数指标分析 | 第33-37页 |
·单一诱变处理方式的影响 | 第33-35页 |
·复合诱变处理方式的影响 | 第35-37页 |
·幼苗苗高增长量、分蘖数、展叶数的测定 | 第37-41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苗高增长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幼苗分蘖数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幼苗展叶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苗期畸变情况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一个月大幼苗畸变率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植株畸变类型观察 | 第43页 |
·适宜诱变剂量(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幼苗成株后各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第44-58页 |
·不同剂量γ射线处理对毛竹幼苗成株后各指标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不同剂量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剂量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剂量处理对毛竹幼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辐射剂量处理后毛竹幼苗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47-48页 |
·不同浓度NaN3 处理对毛竹幼苗成熟期叶片各指标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不同浓度NaN3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浓度NaN3对毛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浓度NaN3对毛竹幼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浓度NaN3处理后毛竹幼苗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49-51页 |
·不同浓度EMS 处理对毛竹幼苗成熟期叶片各指标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不同浓度EMS 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浓度EMS 对毛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浓度EMS 对毛竹幼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浓度EMS 处理后毛竹幼苗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52-53页 |
·γ射线和NaN3 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成熟期叶片各指标的影响 | 第53-55页 |
·γ射线和NaN3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γ射线和NaN3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γ射线和NaN3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第54页 |
·γ射线和NaN3复合处理后毛竹幼苗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54-55页 |
·γ射线和EMS 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成熟期叶片各指标的影响 | 第55-58页 |
·γ射线和EMS 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γ射线和EMS 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γ射线和EMS 复合处理对毛竹幼苗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第57页 |
·γ射线和EMS 复合处理后毛竹幼苗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57-58页 |
·不同诱变处理对毛竹苗期根冠比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不同诱变方式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第60-67页 |
·γ射线辐照后各指标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NaN3 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EMS 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及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γ射线与NaN3 复合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γ射线与EMS 复合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66-67页 |
·复合诱变处理对毛竹种子萌发及苗期主要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67-71页 |
·两种复合诱变处理方式对毛竹种子发芽率的回归分析 | 第67-68页 |
·两种复合诱变处理方式对毛竹苗期苗高的回归分析 | 第68页 |
·两种复合诱变处理方式对毛竹叶片叶绿素总量的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两种复合诱变处理方式对毛竹叶片qP 的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1-77页 |
·毛竹不同生长时期的诱变效应机制 | 第71-74页 |
·诱变处理对毛竹种子萌发期发芽率的影响 | 第71页 |
·诱变处理对毛竹种子萌发期胚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71-72页 |
·诱变处理对毛竹幼苗初期生长状况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72-73页 |
·诱变处理对毛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73-74页 |
·毛竹种子诱变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74-77页 |
·毛竹种子对诱变处理的敏感性评价 | 第74页 |
·诱变处理适宜剂量或浓度的选择 | 第74-75页 |
·不同性状指标对同一诱变处理方式所表达的诱变敏感性 | 第75页 |
·同一性状指标对不同诱变处理方式所表达的诱变敏感性 | 第75-76页 |
·不同处理浓度对诱变的敏感性 | 第76页 |
·诱变处理对毛竹幼苗产生的生理损伤和畸变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个人简介 | 第9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