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分类 | 第13-29页 |
·风险概述 | 第13-18页 |
·风险的概念 | 第13页 |
·风险的特征 | 第13-15页 |
·风险的分类 | 第15-16页 |
·风险管理的程序 | 第16-18页 |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数学描述 | 第18-21页 |
·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 | 第18-19页 |
·风险评估的数学描述 | 第19-21页 |
·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 第21-23页 |
·风险避免策略 | 第21-22页 |
·风险控制策略 | 第22页 |
·风险转移策略 | 第22-23页 |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面临的风险 | 第23-27页 |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的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现阶段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所处的环境特点 | 第24-25页 |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管理 | 第29-43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对冲的基本理论及其经济学意义 | 第30-31页 |
·电力交易当中所采用的对冲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及其类型 | 第31-34页 |
·金融衍生工具在电力交易当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电力交易当中所采用的对冲性金融衍生工具 | 第32-33页 |
·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发展的对冲性金融衍生工具 | 第33-34页 |
·对冲性差价合约在交易过程中降低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作用分析和模拟计算 | 第34-42页 |
·对冲性差价合约的基本数学描述 | 第34页 |
·对冲性差价合约对于降低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模型及分析 | 第34-35页 |
·对冲性差价合约对于降低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模拟计算 | 第35-41页 |
·模拟计算结论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 第43-57页 |
·引言 | 第43页 |
·信用和信用风险的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信用的概念 | 第43-44页 |
·信用风险 | 第44-45页 |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客户信用评估 | 第45-53页 |
·客户信用评估的经典模型体系 | 第45-47页 |
·电力客户信用评估的主要信息 | 第47-48页 |
·电力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 第48-49页 |
·电力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指标的权重与权数 | 第49-52页 |
·电力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标准 | 第52-53页 |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客户信用风险控制 | 第53-56页 |
·电力营销风险客户的确定 | 第53-54页 |
·为规避电力营销客户信用风险而设定的服务方案和建议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供电服务风险管理 | 第57-73页 |
·引言 | 第57页 |
·供电服务的构成与特点 | 第57-60页 |
·供电服务的构成 | 第57-58页 |
·供电服务的特点 | 第58-60页 |
·电力客户期望管理 | 第60-66页 |
·客户期望的基本概念 | 第60页 |
·客户期望层次及其与客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客户期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电力营销中的电力客户期望管理 | 第63-66页 |
·供电服务差错补救 | 第66-70页 |
·服务差错补救的提出及定义 | 第66页 |
·服务差错补救的过程 | 第66-68页 |
·供电服务差错补救及其运作策略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六章 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第73-87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信息与信息安全 | 第74-76页 |
·信息 | 第74页 |
·信息安全 | 第74-75页 |
·信息安全风险的分类 | 第75-76页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方法 | 第76-79页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 第76-77页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77-78页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 第78-79页 |
·电力营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 | 第79-86页 |
·电力营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第79-83页 |
·电力营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本文结论 | 第87-88页 |
·本文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日后研究重点的思考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