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及在中国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 第10页 |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 第10-11页 |
·普通型 | 第11页 |
·落叶型 | 第11页 |
·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 | 第11-14页 |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制 | 第14-15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RFLP 技术的应用 | 第15-16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6-17页 |
·PCR 和RAPD 技术的应用 | 第17-19页 |
·棉黄萎病病原菌微菌核的研究 | 第19-21页 |
·影响微菌核形成的因素 | 第19-20页 |
·菌核在实际生产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棉花黄萎病发病规律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 第21-22页 |
·发病规律 | 第21页 |
·流行规律 | 第21-22页 |
·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 | 第22-23页 |
·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 第23-24页 |
·病圃鉴定 | 第23-24页 |
·苗期鉴定技术 | 第24页 |
·综合防治 | 第24-27页 |
·农业防治 | 第24-25页 |
·化学防治 | 第25页 |
·生物防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7-34页 |
·江苏部分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的分离 | 第27-28页 |
·棉花黄萎病病杆的收集 | 第27页 |
·致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27-28页 |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及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28-29页 |
·土样制备 | 第29页 |
·检测方法 | 第29页 |
·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中的分布 | 第29-30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土样制备 | 第29页 |
·土样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特异性引物PCR 测定 | 第30-32页 |
·供试菌系 | 第30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0页 |
·菌丝的培养 | 第30-31页 |
·DNA 提取方法 | 第31页 |
·PCR 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 | 第31-32页 |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类型测定 | 第32-34页 |
·供试菌种 | 第32页 |
·鉴别寄主 | 第32页 |
·灭菌土准备和棉苗培育 | 第32-33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33页 |
·接菌及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棉花黄萎病的病害调查及其致病菌的分离 | 第34-42页 |
·我区棉花黄葵病田间症状表现 | 第34页 |
·病样采集和分离培养 | 第34页 |
·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 | 第34-37页 |
·江苏大丰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 | 第37-40页 |
·PCR 特异性扩增黄萎病菌菌株 | 第40-41页 |
·大丰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分化测定 | 第41-42页 |
·土壤黄萎病病菌分布情况的检测和致病性分化的测定 | 第42-48页 |
·分离土壤棉花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 | 第43-44页 |
·黄萎病菌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 | 第44-48页 |
·56 个黄萎病菌菌系对 4 个棉花品种的致病性 | 第48-5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3-56页 |
·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培养性状 | 第53页 |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 | 第53页 |
·棉花黄萎病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第53-54页 |
·PCR 特异性扩增棉花黄萎病菌结果 | 第54页 |
·棉田土壤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类型鉴定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和仪器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