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绪论 | 第12-19页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风积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结构耐久性 | 第14-15页 |
1.2.2混凝土在风沙吹蚀作用下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混凝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2试验材料,仪器及试验方案 | 第19-29页 |
2.1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水泥 | 第19页 |
2.1.2粉煤灰 | 第19页 |
2.1.3粗细骨料 | 第19-20页 |
2.1.4水和外加剂 | 第20-21页 |
2.2试验配合比设计 | 第21页 |
2.3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2.3.1立方体抗压试验 | 第21-22页 |
2.3.2质量损失率 | 第22页 |
2.3.3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试验 | 第22-23页 |
2.3.4核磁共振试验 | 第23-25页 |
2.3.5环境扫描电镜试验 | 第25页 |
2.3.6X射线衍射试验 | 第25页 |
2.4试验方案 | 第25-29页 |
2.4.1风沙吹蚀试验 | 第25-27页 |
2.4.2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 | 第27-28页 |
2.4.3硫酸盐干湿循环-风沙吹蚀耦合试验 | 第28-29页 |
3风沙吹蚀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力学及耐久性能 | 第29-40页 |
3.1风沙吹蚀试验时间选取 | 第30页 |
3.2随时间变化的超景深试验 | 第30-31页 |
3.3正交试验分析 | 第31-33页 |
3.4方差贡献率分析 | 第33-35页 |
3.5正交试验的超景深试验 | 第35-36页 |
3.6风沙吹蚀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寿命预测分析 | 第36-38页 |
3.7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 第40-49页 |
4.1宏观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4.1.1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40页 |
4.1.2抗压强度耐蚀系数 | 第40-41页 |
4.1.3质量损失率 | 第41-42页 |
4.2微观孔隙特征 | 第42-45页 |
4.2.1T2谱 | 第42页 |
4.2.2孔隙半径分布 | 第42-44页 |
4.2.3孔隙度 | 第44-45页 |
4.3S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4XRD物相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4.5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风沙吹蚀和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 第49-68页 |
5.1宏观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1.1质量损失率 | 第49-50页 |
5.1.2抗压强度耐蚀系数 | 第50-51页 |
5.2超景深试验 | 第51-53页 |
5.3微观孔隙特征 | 第53-58页 |
5.3.1T2谱 | 第53-54页 |
5.3.2孔隙半径 | 第54-56页 |
5.3.3孔径分类 | 第56-57页 |
5.3.4孔隙度 | 第57-58页 |
5.4S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5.5XRD物相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5.6寿命预测 | 第60-61页 |
5.7基于灰色理论下孔径分布对风积沙混凝土的影响 | 第61-66页 |
5.7.1灰色系统理论 | 第61-62页 |
5.7.2灰色关联分析 | 第62页 |
5.7.3孔径分布对风积沙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5.7.4孔径分布对风积沙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5.8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结论 | 第68-69页 |
6.2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