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二) 区域旅游整合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民族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第18-21页 |
一、民族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一)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现状 | 第18页 |
(二) 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 第18页 |
(三)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 | 第18-19页 |
(四) 市场环境 | 第19页 |
二、民族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则 | 第19-21页 |
(一) 系统性原则 | 第19页 |
(二) 区域旅游形象鲜明原则 | 第19页 |
(三) 互惠互利原则 | 第19页 |
(四) 市场需求原则 | 第19-20页 |
(五) 挖掘地域资源文化特色原则 | 第20页 |
(六) 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石河子与沙湾旅游开发现状及区域整合可行性分析 | 第21-28页 |
一、石河子与沙湾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1-24页 |
(一) 石河子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1-22页 |
(二) 沙湾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2-24页 |
二、石河子与沙湾旅游整合开发条件 | 第24-25页 |
(一) 资源丰富互补性强 | 第24页 |
(二) 社会基础较好、民族风情浓郁 | 第24页 |
(三) 区位优势明显 | 第24-25页 |
(四) 市场潜力大 | 第25页 |
(五) 政府高度重视 | 第25页 |
(六) 西部开发的良好契机 | 第25页 |
三、石河子与沙湾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效益目标分析 | 第25-28页 |
(一) 资源整合打造龙头景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 第26页 |
(二) 强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26页 |
(三) 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城镇化建设 | 第26-27页 |
(四) 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和谐稳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石河子与沙湾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一、旅游业运行机制的改革 | 第28页 |
(一) 兵地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28页 |
(二)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28页 |
二、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结合 | 第28-30页 |
(一) 红色带动,"绿"色依托 | 第29页 |
(二) 红色旅游与城市观光旅游的结合 | 第29-30页 |
(三) 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的结合 | 第30页 |
(四) 红色旅游与工农业观光旅游的结合 | 第30页 |
三、军垦文化与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合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石河子与沙湾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基本措施 | 第32-41页 |
一、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加强两地政府之间合作 | 第32-35页 |
(一)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第32页 |
(二) 成立区域旅游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区域旅游应急预警制度 | 第32-33页 |
(三) 加大财力与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 第33页 |
(四) 统一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 第33-34页 |
(五) 区域旅游人才的整合开发 | 第34页 |
(六) 民族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整合开发 | 第34-35页 |
二、各类旅游企业之间整合 | 第35页 |
(一) 相互投资、多方控股 | 第35页 |
(二) 改进经营管理模式、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 第35页 |
三、旅游产品的各种整合措施 | 第35-38页 |
(一) 各种旅游产品整合的具体措施 | 第36-37页 |
(二)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 第37页 |
(三) 特种旅游产品的整合措施 | 第37页 |
(四) 旅游商品的整合开发战略 | 第37-38页 |
四、旅游文化的整合 | 第38-39页 |
五、营销渠道的整合 | 第39-41页 |
(一) 兵地联手、整体宣传 | 第39页 |
(二) 组建旅游大篷车 | 第39页 |
(三) 共同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 | 第39-40页 |
(四) 联姻强势媒体、文旅结合助推销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