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 1 引言 | 第14-37页 |
| ·Bt抗虫基因及其转基因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Bt杀虫蛋白基因 | 第15-16页 |
| ·Bt杀虫基因资源的开发 | 第16-17页 |
| ·国外Bt转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国内Bt转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玉米转基因方法 | 第20-21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0页 |
| ·基因枪法 | 第20-21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1页 |
| ·转Bt基因植物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 第21-24页 |
| ·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 第21-22页 |
| ·分子检测 | 第22页 |
| ·免疫技术 | 第22页 |
| ·生物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 ·农艺性状筛选 | 第23-24页 |
| ·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稳定性 | 第24-26页 |
|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遗传与表达的稳定性 | 第24-25页 |
| ·植物的生长发育对转基因表达稳定性的影响 | 第25页 |
| ·外界环境条件对转基因表达稳定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沉默 | 第26页 |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26-34页 |
|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 第27-28页 |
|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 | 第28-30页 |
|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的原则 | 第30页 |
|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论的实质 | 第30-31页 |
| ·对策 | 第31-33页 |
| ·展望 | 第33-34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3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配制 | 第40-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56页 |
| ·琼脂糖凝胶中DNA片段的回收 | 第42页 |
| ·碱裂解法少量提取质粒DNA | 第42页 |
| ·植物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 第42-43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3页 |
| ·随机引物法标记放射性探针 | 第43-44页 |
| ·Southern杂交 | 第44-45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Southern杂交 | 第45页 |
| ·植物总RNA的提取(Trizol提取法) | 第45页 |
| ·玉米cDNA的合成 | 第45-46页 |
| ·RT-PCR分析 | 第46-47页 |
| ·Western印迹 | 第47-48页 |
| ·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兰G250法) | 第48页 |
| ·转基因植株的Bt蛋白含量测定(ELISA检测) | 第48-49页 |
| ·转基因玉米的田间玉米螟抗性测定 | 第49-50页 |
| ·转基因玉米的室内玉米螟抗性测定 | 第50页 |
| ·玉米的控制授粉 | 第50页 |
| ·转Bt基因玉米高代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第50-52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及稳定性分析 | 第52-54页 |
| ·转cry1Ah和cry1Ie双价基因抗虫玉米的选育 | 第54页 |
| ·生存竞争能力检测 | 第54-55页 |
|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99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高代自交系的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纯系筛选 | 第56-74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植株PCR检测及纯系筛选、验证 | 第56-58页 |
|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58页 |
| ·Western blot检测Bt杀虫蛋白的表达 | 第58-59页 |
| ·PCR阳性植株转录水平分析 | 第59-60页 |
| ·ELISA检测Cry1Ah的表达量 | 第60-65页 |
| ·田间玉米螟抗性分析 | 第65-68页 |
| ·室内玉米螟抗性分析 | 第68-69页 |
| ·抗虫玉米Cry1Ah蛋白表达量与抗虫性的相关分析 | 第69-70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的农艺性状 | 第70-74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杂交后代的抗虫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74-81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 | 第74-76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杂交后代玉米螟抗虫性鉴定 | 第76-78页 |
| ·抗虫玉米杂交及回交后代Cry1Ah蛋白表达量检测 | 第78-79页 |
| ·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 | 第79-81页 |
| ·转crylAh和cry1Ie双价基因抗虫玉米遗传稳定性分析及纯系筛选 | 第81-94页 |
| ·转双价基因抗虫玉米的纯系筛选及遗传规律分析 | 第81-86页 |
| ·PCR-Southern blot检测 | 第86-87页 |
| ·Western blot检测Bt杀虫蛋白的表达 | 第87-88页 |
| ·PCR阳性植株转录水平分析 | 第88-90页 |
| ·ELISA检测Cry1Ah的表达量 | 第90-92页 |
| ·玉米螟抗性分析 | 第92页 |
| ·转cry1Ah和cry1Ie基因抗虫玉米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92-94页 |
| ·生存竞争力结果 | 第94-99页 |
| ·荒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94-97页 |
| ·转基因玉米自生苗数量 | 第97页 |
| ·栽培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 ·种子发芽活力检测 | 第98-99页 |
| 4 讨论 | 第99-104页 |
|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纯系筛选 | 第99页 |
|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遗传分析 | 第99-100页 |
| ·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性与Bt蛋白含量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 ·转Bt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 | 第101-102页 |
| ·转Bt基因抗虫玉米的生存竞争能力分析 | 第102页 |
| ·关于转基因育种的一点儿体会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2-104页 |
| 5 结论 | 第104-106页 |
|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遗传规律分析及纯系筛选 | 第104页 |
| ·转基因玉米的Bt蛋白含量测定与抗虫性鉴定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 附录 | 第118-1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