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病害的影响 | 第10-12页 |
|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 第10-11页 |
|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与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1页 |
|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多样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耕作方式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 第12页 |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稀释平板培养法 | 第12-13页 |
| ·磷脂脂肪酸(PLFA)法 | 第13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 | 第13-14页 |
| ·其它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2 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17-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试验设置 | 第17页 |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7-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18页 |
| ·土壤悬液制备 | 第18页 |
| ·土壤悬液稀释度选择 | 第18页 |
| ·培养基制备 | 第18-19页 |
| ·接种和恒温培养 | 第19页 |
| ·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菌落数量测定 | 第19-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细菌数量变化 | 第20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真菌数量变化 | 第20-21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 | 第21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镰刀菌数量变化 | 第21-22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中木霉数量变化 | 第22页 |
| ·讨论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镰刀菌种群分布的影响 | 第24-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4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4-25页 |
| ·接种和培养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 ·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禾谷镰刀菌分离频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其它镰刀菌分离频率的影响 | 第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28-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8页 |
| ·土壤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 ·PCR扩增16S rDNA V3区 | 第29-30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0页 |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 | 第30-31页 |
| ·数据表达及图谱分析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32页 |
| ·大豆播前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2-33页 |
| ·大豆苗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3-34页 |
| ·大豆花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4-35页 |
| ·大豆鼓粒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 ·大豆成熟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6-37页 |
| ·玉米苗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7-38页 |
| ·玉米灌浆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8-39页 |
| ·玉米成熟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土壤微生物Shannon-Weiner(H′)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变化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样品采集 | 第43页 |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43页 |
| ·土壤磷脂的抽提 | 第43-44页 |
| ·固相抽提柱层析分离磷脂 | 第44页 |
| ·磷脂的碱性甲醇水解和皂化 | 第44页 |
| ·磷脂脂肪酸(PLFA)的测定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不同耕作方式下PLFA组成及相对含量 | 第44-45页 |
| ·特征脂肪酸的比值分布及意义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6 耕作方式对大豆和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根部病害的影响 | 第47-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 ·试验设置 | 第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调查样品的采集 | 第47页 |
| ·调查内容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耕作方式对作物病害的影响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