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与可蚀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土壤可蚀性及结构性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土壤结构性指标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12-14页 |
·土壤因子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植被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气候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4页 |
·地形及地质因素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4页 |
·地质因素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4页 |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结构性指标的影响 | 第14-15页 |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指标的影响 | 第15页 |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展望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对比研究 | 第17页 |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 第17页 |
·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及动态变化 | 第17页 |
·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 | 第17-18页 |
3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18-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气候特点 | 第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土壤状况 | 第18页 |
·植被特征 | 第18-19页 |
·水文状况 | 第19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9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19-20页 |
4 典型黑土水土保持林土壤结构性特征 | 第20-25页 |
·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 第20页 |
·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土壤容重的变化 | 第21-22页 |
·NCP/CP的变化 | 第22页 |
·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及变化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5 典型黑土水土保持林土壤可蚀性研究 | 第25-31页 |
·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 第25页 |
·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变化 | 第26-27页 |
·土粒静水崩解过程 | 第27-28页 |
·水稳性指数的变化 | 第28-29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6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结构性特征 | 第31-35页 |
·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 第31-32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土壤容重的变化 | 第32-33页 |
·土壤NCP/CP值的变化 | 第33页 |
·土壤结构指数的变化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与建议 | 第34-35页 |
7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 | 第35-41页 |
·样地的选择和设置 | 第3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干团聚体组成特征及变化 | 第36-37页 |
·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变化 | 第37-38页 |
·有机碳贮量及变化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8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