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核磁共振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9-11页 |
| ·储层核磁共振流体识别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 | 第14-30页 |
| ·核磁共振 | 第14-18页 |
| ·核磁矩 | 第14页 |
| ·自旋角动量(动量矩) | 第14页 |
| ·拉莫(Larmor)进动 | 第14-15页 |
| ·宏观磁化矢量 | 第15-16页 |
| ·核磁共振现象 | 第16-18页 |
|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 | 第18-19页 |
| ·弛豫时间及其测量 | 第19-24页 |
| ·自旋—晶格弛豫 | 第19-20页 |
| ·自旋—自旋弛豫 | 第20页 |
| ·纵向弛豫时间的测量 | 第20-22页 |
| ·横向弛豫时间的测量 | 第22-24页 |
| ·岩石中流体的核磁弛豫机理 | 第24-30页 |
| ·岩石表面弛豫机制 | 第24-26页 |
| ·岩石的分子自扩散弛豫 | 第26页 |
| ·体积弛豫 | 第26-27页 |
| ·岩石中的多指数弛豫 | 第27-28页 |
| ·孔隙中油、气和水的弛豫机制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传统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 | 第30-40页 |
| ·识别方法总述 | 第30页 |
| ·不同烃类的核磁共振特性 | 第30-32页 |
| ·流体识别的基本方法 | 第32-40页 |
| ·差谱法 | 第32-33页 |
| ·时域分析法 | 第33-36页 |
| ·移谱法 | 第36-37页 |
| ·扩散分析法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基于核磁共振 CPMG 和 DE 脉冲序列流体识别方法 | 第40-61页 |
| ·CPMG 和DE 脉冲序列原理 | 第40-44页 |
| ·CPMG 脉冲序列原理 | 第40-41页 |
| ·DE 脉冲序列原理 | 第41-44页 |
| ·CPMG 和DE 脉冲序列的正演模拟 | 第44-51页 |
| ·不同含油饱和度下油水T_2 谱的构造 | 第44-45页 |
| ·不同含气饱和度下气水T_2 谱的构造 | 第45-46页 |
| ·不同含油饱和度CPMG 和DE 油水正演模拟 | 第46-48页 |
| ·不同含气饱和度CPMG 和DE 气水正演模拟 | 第48-51页 |
| ·CPMG 和DE 脉冲序列T_2 谱的反演 | 第51-61页 |
| ·建立最优化T_2 谱反演模型 | 第51-52页 |
| ·共轭梯度法反演步骤 | 第52页 |
| ·建立奇异值分解法T_2 谱反演的方程组 | 第52-54页 |
| ·奇异值分解反演原理和方法 | 第54-56页 |
| ·油水T_2 谱的反演 | 第56-58页 |
| ·气水T_2 谱的反演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1-63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1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