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负债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学者对地方政府负债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学者对乡镇负债的研究 | 第14-17页 |
·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贡献 | 第17-20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乡镇负债的现状及效应分析 | 第20-30页 |
·乡镇负债的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乡镇债务的规模 | 第20-21页 |
·乡镇债务的主要类型 | 第21页 |
·乡镇债务特点 | 第21-23页 |
·乡镇负债的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财政赤字理论 | 第24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25页 |
·乡镇负债的制度经济学 | 第25-26页 |
·乡镇负债的效应分析 | 第26-30页 |
·乡镇基层政府负债的正面效应 | 第26-27页 |
·乡镇基层政府负债的负面效应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 第30-36页 |
·先天不足使之造血能力弱 | 第30-31页 |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困难 | 第30页 |
·乡镇税源少,上级转移支付力度小 | 第30-31页 |
·乡镇基层政府职能转轨不到位及管理不善 | 第31-33页 |
·乡镇机构及人员臃肿导致高额政府运行成本 | 第31页 |
·评比达标扩张产生巨额财政浪费 | 第31-32页 |
·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大量财政浪费 | 第32-33页 |
·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是乡镇债务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33-36页 |
·集权官僚体制 | 第33页 |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机制和升迁机制 | 第33-34页 |
·“条块”关系中乡镇基层政府的弱势地位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 第36-48页 |
·构建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 第36-37页 |
·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7-39页 |
·债务依存度 | 第37页 |
·债务负担率 | 第37-38页 |
·债务偿还率 | 第38页 |
·地方人均负债额 | 第38页 |
·财政赤字率 | 第38页 |
·债权债务比率 | 第38-39页 |
·债务逾期率 | 第39页 |
·新增债务率 | 第39页 |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乡镇政府债务风险模型构建 | 第39-42页 |
·债务风险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9-41页 |
·债务风险指标权重的估算 | 第41页 |
·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综合值的计算 | 第41-42页 |
·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2-48页 |
·债务风险指标标准矩阵的计算 | 第43-45页 |
·债务风险指标权重的估算 | 第45页 |
·计算债务风险评价指标综合值 | 第45-48页 |
第五章 乡镇负债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 | 第48-49页 |
·加大上级政府的县乡财政投入力度 | 第48页 |
·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经济 | 第48页 |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乡镇负债风险 | 第48-49页 |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完善城乡公共财政制度 | 第49页 |
·稳步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 第49-50页 |
·以乡财县管为途径,规范乡镇财务管理 | 第49-50页 |
·强化管理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 第50页 |
·确定适度债务规模,分类治理 | 第50-51页 |
·合理控制债务规模范围 | 第50页 |
·划分债务类型,分类解决 | 第50-51页 |
·加速乡镇机构改革,促进行政职能的转变 | 第51-52页 |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 第51页 |
·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压缩支出费用 | 第51-52页 |
·优化干部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政绩观 | 第52页 |
·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审慎理财 | 第52-54页 |
·建立健全乡镇债务及其风险的统计和预警体系 | 第52页 |
·严格举债程序,规范举债行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