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0页 |
第一节 真菌疏水蛋白的研究背景 | 第15-33页 |
·真菌疏水蛋白概述 | 第15-17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早期研究 | 第17-18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20页 |
·真菌疏水蛋白结构的研究 | 第20-28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应用研究 | 第28-33页 |
第二节 灰树花疏水蛋白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灰树花真菌的研究背景 | 第33-34页 |
·灰树花疏水蛋白研究小结 | 第34-35页 |
·灰树花疏水蛋白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试验路线 | 第36-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研究意义 | 第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试验路线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疏水蛋白HGFI的原核表达与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40-64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40-42页 |
·实验菌种及质粒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2-51页 |
·疏水蛋白基因hgfI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NdeI和EcoRI双酶切纯化后的PCR产物 | 第43页 |
·表达载体pET-28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第43-45页 |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反应及转化反应 | 第45-46页 |
·阳性克隆子的检出 | 第46页 |
·CaCl_2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 | 第46页 |
·疏水蛋白HGFI的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电洗脱法纯化目的蛋白 | 第47-48页 |
·接触角测量 | 第48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8-49页 |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49页 |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9-50页 |
·免疫荧光定位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重组载体pET-28a-hgfI的构建 | 第51-53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53-59页 |
·重组蛋白HGFI的复性 | 第59页 |
·重组蛋白HGFI的性质检测 | 第59-60页 |
·疏水蛋白HGFI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 第60-61页 |
·疏水蛋白HGFI多克隆抗的特异性鉴定 | 第61-62页 |
·疏水蛋白HGFI在灰树花菌丝表面的定位 | 第6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疏水蛋白HGFI的酵母表达与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64-100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64-65页 |
·实验菌种及质粒 | 第64页 |
·引物合成 | 第64页 |
·酶制剂与化学试剂 | 第64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64-65页 |
第二节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65-66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65页 |
·主要试剂配方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实验路线及操作方法 | 第66-78页 |
·技术路线 | 第66-67页 |
·灰树花真菌疏水蛋白HGFI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 | 第67-75页 |
·灰树花真菌疏水蛋白HGFI在毕氏酵母中的纯化 | 第75-77页 |
·重组HGFI的生物学活性分析 | 第77-78页 |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98页 |
·HGFI在毕氏酵母中的克隆与表达 | 第78-87页 |
·rHGFI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87-93页 |
·rHGFI的性质研究 | 第93-98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HGFI在碳纳米管表面的自组装及应用研究 | 第100-12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00-101页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10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制备HGFI/多壁碳纳米管分散液 | 第101页 |
·HGFI/多壁碳纳米管分散液的混乱度测定 | 第101页 |
·透射电镜观测HGFI分散多壁碳纳米管 | 第101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 | 第101页 |
·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红外光谱检测 | 第101-102页 |
·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激光拉曼光谱检测 | 第102页 |
·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102页 |
·人源IgG在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上的固定 | 第102-103页 |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测定IgG在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上的吸附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20页 |
·多壁碳纳米管在疏水蛋白HGFI溶液中的分散 | 第104-106页 |
·对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表征 | 第106-117页 |
·人源IgG在HGFI/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上的固定 | 第117-12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HGFI在聚苯乙烯表面自组装及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2-14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22-123页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1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23-125页 |
·带耗散因子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HGFI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吸附 | 第123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 | 第123页 |
·接触角测量 | 第123-124页 |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 第124页 |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测试 | 第124-12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0页 |
·HGFI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吸附 | 第125-13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130-132页 |
·接触角测量 | 第132-134页 |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 第134-138页 |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免疫学分析 | 第138-14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蛋白质在疏水蛋白表面固定的机制研究及应用实例 | 第142-164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142-143页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14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43-148页 |
·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制备 | 第143页 |
·HGFI和HFBI在不同pH之下在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吸附 | 第143-144页 |
·BSA和Avidin在不同pH之下在疏水蛋白表面的吸附 | 第144-145页 |
·HGFI和HFBI在不同盐离子浓度下在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吸附 | 第145页 |
·BSA和Avidni在不同离子浓度之下在疏水蛋白表面的吸附 | 第145-146页 |
·基于疏水蛋白固定作用的C-反应蛋白传感器的构建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48-162页 |
·HGFI和HFBI在不同pH之下在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吸附 | 第148-150页 |
·BSA和Avidin在不同pH之下在HGFI和HFBI表面的吸附 | 第150-153页 |
·HGFI和HFBI在不同醋酸钠浓度下在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吸附 | 第153-155页 |
·BSA在不同醋酸钠浓度下浓度之下在疏水性巯醇自组装表面的吸附 | 第155-156页 |
·不同磷酸二氢钠浓度对HGFI和HFBI在巯醇表面以及Avidin在疏水蛋白膜上的吸附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基于疏水蛋白固定作用的C-反应蛋白传感器的构建 | 第158-16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