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概述 | 第15-21页 |
2.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1 预备行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3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特征 | 第17页 |
2.2 预备行为实行化与相关法律概念的区分 | 第17-21页 |
2.2.1 预备行为实行化与一般预备行为 | 第18-20页 |
2.2.2 预备行为实行化与犯罪未遂 | 第20-21页 |
3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理论基础与标准界定 | 第21-29页 |
3.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3.1.1 集体法益理论 | 第21-22页 |
3.1.2 社会危害性理论 | 第22-23页 |
3.1.3 积极一般预防理论 | 第23-24页 |
3.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标准界定 | 第24-29页 |
3.2.1 自身行为的标准 | 第25-26页 |
3.2.2 法益侵害的标准 | 第26-27页 |
3.2.3 限缩范围的标准 | 第27-29页 |
4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类型分析 | 第29-34页 |
4.1 预备行为实行化类型之域外分析 | 第29-31页 |
4.1.1 自己预备罪与他人预备罪 | 第29-30页 |
4.1.2 独立预备罪与从属预备罪 | 第30页 |
4.1.3 实质预备罪与形式预备罪 | 第30-31页 |
4.2 预备行为实行化类型之域内分析 | 第31-34页 |
4.2.1 恐怖活动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公共安全领域) | 第31-32页 |
4.2.2 信息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公共秩序领域) | 第32-34页 |
5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实践局限性及路径选择 | 第34-40页 |
5.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实践局限性 | 第34-37页 |
5.1.1 性质界定的模糊 | 第34-35页 |
5.1.2 刑罚权扩张的风险 | 第35-37页 |
5.2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路径选择 | 第37-40页 |
5.2.1 合理设置行为界限标准 | 第37-38页 |
5.2.2 对侵害重大法益的预备行为拟以实行化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