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2-25页 |
1.1 肿瘤多药耐药 | 第12-14页 |
1.1.1 肿瘤多药耐药发生的机制 | 第12-13页 |
1.1.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方法 | 第13-14页 |
1.2 阿霉素、吲哚菁绿、金纳米笼 | 第14-18页 |
1.2.1 阿霉素 | 第14页 |
1.2.2 吲哚菁绿 | 第14-15页 |
1.2.3 金纳米笼 | 第15-18页 |
1.2.4 温度敏感性相变材料(1-十四醇) | 第18页 |
1.3 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 | 第18-20页 |
1.3.1 被动靶向性 | 第18-19页 |
1.3.2 主动靶向性 | 第19-20页 |
1.4 光响应性纳米给药系统 | 第20-22页 |
1.4.1 光致异构化 | 第21页 |
1.4.2 光降解 | 第21-22页 |
1.4.3 光热引发的纳米载体结构变化 | 第22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金纳米笼的制备、表征及光热效应考察 | 第25-32页 |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金纳米笼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金纳米笼的表征 | 第27页 |
2.2.3 金纳米笼的光热性质考察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金纳米笼的大小、形貌与结构 | 第27-29页 |
2.3.2 金纳米笼的光热性质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吲哚菁绿金纳米笼的制备及抗多药耐药肿瘤细胞MCF-7/ADR的研究 | 第32-48页 |
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2-34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3.1.3 细胞株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2.1 ICG@biotin-PEG-Au NC-PCM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ICG@biotin-PEG-Au NC-PCM的表征 | 第34-35页 |
3.2.3 吲哚菁绿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5页 |
3.2.4 ICG@biotin-PEG-Au NC-PCM载药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3.2.5 ICG@biotin-PEG-Au NC-PCM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考察 | 第36页 |
3.2.6 激光共聚焦评价ICG@biotin-PEG-Au NC-PCM在细胞的摄取 | 第36页 |
3.2.7 考察纳米给药系统对MCF-7/ADR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8 MTT法测定ICG@biotin-PEG-Au NC-PCM的细胞毒性 | 第37页 |
3.2.9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测定纳米给药系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8-47页 |
3.3.1 ICG@biotin-PEG-Au NC-PCM的理化性质 | 第38-41页 |
3.3.2 吲哚菁绿体外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3.3 ICG@biotin-PEG-Au NC-PCM的载药量 | 第42页 |
3.3.4 ICG@biotin-PEG-Au NC-PCM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 第42-43页 |
3.3.5 ICG@biotin-PEG-Au NC-PCM的细胞摄取 | 第43-44页 |
3.3.6 ICG@biotin-PEG-Au NC-PCM介导MCF-7/ADR细胞内ROS生成 | 第44-45页 |
3.3.7 ICG@biotin-PEG-Au NC-PCM的细胞毒性 | 第45-46页 |
3.3.8 ICG@biotin-PEG-Au NC-PCM诱导细胞凋亡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共负载阿霉素/吲哚菁绿的金纳米笼的制备及抗多药耐药肿瘤细胞MCF-7/ADR的研究 | 第48-77页 |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48-5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4.1.3 细胞株 | 第49-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4.2.1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 | 第50页 |
4.2.2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的表征 | 第50-51页 |
4.2.3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的光热性质考察 | 第51-52页 |
4.2.4 纳米载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考察 | 第52页 |
4.2.5 纳米给药系统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52-54页 |
4.2.6 考察不同载体对MCF-7/ADR细胞内ROS生成的影响 | 第54页 |
4.2.7 纳米给药系统体外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 第54-55页 |
4.2.8 激光共聚焦评价纳米给药系统在细胞的摄取 | 第55-56页 |
4.2.9 Annexin V/PI双染法测定纳米给药体系对MCF-7/ADR细胞凋亡影响 | 第5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6-76页 |
4.3.1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的理化性质 | 第56-59页 |
4.3.2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的光热性质 | 第59-61页 |
4.3.3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载药系统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 第61-63页 |
4.3.4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给药系统体外抗肿瘤效果 | 第63-67页 |
4.3.5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给药系统体介导ROS生成 | 第67-68页 |
4.3.6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给药系统抗多药耐药机制 | 第68-72页 |
4.3.7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给药系统的细胞内分布 | 第72-74页 |
4.3.8 DOX/ICG@biotin-PEG-Au NC-PCM纳米给药体系诱导细胞凋亡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