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的概述 | 第15-22页 |
2.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的界定 | 第15-18页 |
2.1.1 大数据技术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1 大数据技术的概念 | 第15页 |
2.1.1.2 大数据技术的特征 | 第15-16页 |
2.1.2 个人信息权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2.1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与性质 | 第16-17页 |
2.1.2.2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 | 第17-18页 |
2.2 个人信息权与其他人格权的界分 | 第18-20页 |
2.2.1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 | 第18-19页 |
2.2.2 个人信息权与名誉权 | 第19页 |
2.2.3 个人信息权与姓名权 | 第19-20页 |
2.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3.1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 | 第20-21页 |
2.3.1.1 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 | 第20页 |
2.3.1.2 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 | 第20-21页 |
2.3.1.3 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 | 第21页 |
2.3.2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价值 | 第21-22页 |
3 我国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27页 |
3.1 我国的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现状 | 第22-24页 |
3.1.1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3.1.1.1 宪法规定 | 第22页 |
3.1.1.2 民法规定 | 第22页 |
3.1.1.3 刑法规定 | 第22-23页 |
3.1.1.4 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 | 第23页 |
3.1.2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司法现状 | 第23页 |
3.1.2.1 权属认定 | 第23页 |
3.1.2.2 举证责任 | 第23页 |
3.1.3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执法现状 | 第23-24页 |
3.1.3.1 执法主体 | 第23-24页 |
3.1.3.2 执法手段 | 第24页 |
3.2 我国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3.2.1 个人信息权保护立法方面的问题 | 第24-25页 |
3.2.1.1 未能与大数据时代接轨 | 第24页 |
3.2.1.2 缺乏系统性 | 第24-25页 |
3.2.1.3 缺少保护原则 | 第25页 |
3.2.2 个人信息权保护司法方面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2.1 权属认定不清 | 第25-26页 |
3.3.2.2 举证较为困难 | 第26页 |
3.2.3 个人信息权保护执法方面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3.1 主体不明确 | 第26页 |
3.2.3.2 手段落后 | 第26-27页 |
4 大数据时代域外国家对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及启示 | 第27-30页 |
4.1 美国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 第27页 |
4.1.1 确定信息隐私权 | 第27页 |
4.1.2 设立专门信息保护机构 | 第27页 |
4.2 德国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 第27-28页 |
4.2.1 确定信息自决权 | 第27页 |
4.2.2 数据保护专员制度 | 第27-28页 |
4.3 日本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 | 第28页 |
4.3.1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28页 |
4.3.2 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 | 第28页 |
4.4 大数据时代域外国家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4.4.1 加强立法 | 第28-29页 |
4.4.2 明确范围 | 第29页 |
4.4.3 加强执法监管 | 第29-30页 |
5 大数据时代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 第30-34页 |
5.1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30-31页 |
5.1.1 个人信息权的立法与大数据时代接轨 | 第30页 |
5.1.2 建立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 第30-31页 |
5.1.3 确立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31页 |
5.2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司法建议 | 第31-32页 |
5.2.1 认清个人信息权的独特属性 | 第31-32页 |
5.2.2 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 第32页 |
5.3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执法建议 | 第32-34页 |
5.3.1 明确执法主体 | 第32页 |
5.3.2 提高执法手段的先进性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