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8-22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2 样本选择标准及确立 | 第20-21页 |
1.3.3 数据来源和调查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标、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5-27页 |
1.5.1 创新点 | 第25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7-45页 |
2.1 宏观能源研究 | 第27-32页 |
2.1.1 能源消费与价格 | 第28-29页 |
2.1.2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 第29-30页 |
2.1.3 能源与技术发展 | 第30-31页 |
2.1.4 CGE模型与能源研究 | 第31-32页 |
2.2 微观农村能源研究 | 第32-36页 |
2.2.1 田野调查和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2.2.2 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 | 第33-35页 |
2.2.3 能源消费替代 | 第35-36页 |
2.2.4 能源贫困 | 第36页 |
2.3 能源消费升级理论 | 第36-43页 |
2.3.1 能源消费升级变迁 | 第37-38页 |
2.3.2 能源消费升级理论 | 第38-41页 |
2.3.3 生命周期理论和逻辑函数 | 第41-43页 |
2.3.4 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 第43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43-45页 |
第3章 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政策实施效果 | 第45-83页 |
3.1 能源供求变化及其结构演变 | 第45-48页 |
3.1.1 能源供求变化 | 第45-46页 |
3.1.2 能源供求结构演变 | 第46-48页 |
3.2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主要燃料消费变迁 | 第48-57页 |
3.2.1 生活方式变迁 | 第48-52页 |
3.2.2 主要燃料消费的历史变迁 | 第52-57页 |
3.3 燃料消费现状分析 | 第57-75页 |
3.3.1 燃油消费 | 第57-60页 |
3.3.2 燃煤消费 | 第60-64页 |
3.3.3 电力消费 | 第64-70页 |
3.3.4 燃气消费 | 第70-71页 |
3.3.5 柴薪消费 | 第71-75页 |
3.4 厨房和取暖能源消费 | 第75-76页 |
3.5 能源政策认知及实施效果 | 第76-82页 |
3.5.1 燃煤消费补贴政策 | 第76-77页 |
3.5.2 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 | 第77-78页 |
3.5.3 小排量汽车消费意愿 | 第78-80页 |
3.5.4 油品供应定价机制 | 第80-81页 |
3.5.5 燃油供应的满意度 | 第81-82页 |
3.6 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理论 | 第83-119页 |
4.1 思想基础 | 第83-84页 |
4.2 理论模型 | 第84-90页 |
4.2.1 生命周期曲线 | 第84-87页 |
4.2.2 时间路径模型 | 第87-89页 |
4.2.3 收入路径模型 | 第89-90页 |
4.3 模型拟合 | 第90-95页 |
4.3.1 时间线性模型 | 第91-92页 |
4.3.2 时间二次型模型 | 第92-94页 |
4.3.3 收入线性对数模型 | 第94页 |
4.3.4 收入二次型对数模型 | 第94-95页 |
4.4 结构升级指标 | 第95-99页 |
4.4.1 消费升级速度 | 第95-96页 |
4.4.2 结构升级指数 | 第96-99页 |
4.5 模型案例 | 第99-108页 |
4.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99-100页 |
4.5.2 时间路径的案例 | 第100-103页 |
4.5.3 收入路径的案例 | 第103-105页 |
4.5.4 结构升级指数的案例 | 第105-108页 |
4.6 小结 | 第108-109页 |
4.7 附录 | 第109-119页 |
4.7.1 附录1:模型的比较 | 第109-111页 |
4.7.2 附录2:模型和指标的数理推导过程 | 第111-119页 |
第5章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实证——基于晋黔浙三省的调查 | 第119-132页 |
5.1 时间路径 | 第119-124页 |
5.2 收入路径 | 第124-128页 |
5.3 结构升级指数 | 第128-130页 |
5.4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6章 农村能源消费的效应分析 | 第132-153页 |
6.1 引言 | 第132-133页 |
6.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 第133-135页 |
6.2.1 变量选择 | 第133-134页 |
6.2.2 模型设置 | 第134-135页 |
6.3 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135-151页 |
6.3.1 柴薪消费 | 第135-139页 |
6.3.2 煤炭消费 | 第139-142页 |
6.3.3 电力消费 | 第142-144页 |
6.3.4 燃油消费 | 第144-147页 |
6.3.5 燃气消费 | 第147-149页 |
6.3.6 结构升级指数 | 第149-151页 |
6.4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53-16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3-157页 |
7.1.1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从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转换 | 第153-154页 |
7.1.2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规律:波浪式升级 | 第154-155页 |
7.1.3 当前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进程缓慢:农村严重滞后城市 | 第155页 |
7.1.4 农户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能源价格及可获得性 | 第155-157页 |
7.2 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对策建议 | 第157-163页 |
7.2.1 优化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思路 | 第157-158页 |
7.2.2 优化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对策建议 | 第158-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附录 | 第172-182页 |
附录1:图表 | 第172-176页 |
附录2:调查问卷 | 第176-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2-185页 |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你 | 第185-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