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8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第16页
    (三) 研究框架第16页
    (四)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 研究的创新第17页
        2. 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变迁第18-24页
    (一) 萌芽阶段(1949年前)第18-19页
        1. 注重革命思想的引领第18页
        2. 农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第18页
        3. 乡村建设的实践第18-19页
    (二)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8年)第19-20页
    (三) 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5年)第20-21页
    (四) 转型升级阶段(2005年至今)第21-24页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24-30页
    (一) 政府职能缺位、错位现象较为普遍第24-25页
        1. 刚性制度缺失第24页
        2. 管理体制混乱第24-25页
        3. 供给能力不足第25页
        4. 评估机制单一第25页
    (二)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第25-27页
        1. 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第25-26页
        2. 农民文化需求低下第26-27页
        3. 市场参与积极性不高第27页
    (三) 社会力量的介入严重不足第27-28页
        1. 社会中的第三部门亟需培育第27-28页
        2. 农村文化类非经营组织发展落后第28页
        3. 农村社区自我维持文化发展能力薄弱第28页
    (四)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模糊第28-30页
        1.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亟需加强第28-29页
        2. 政府忽视了社会组织的作用第29页
        3. 市场和社会组织缺乏有效互动第29-30页
三、韩日农村现代化经验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第30-34页
    (一) 韩日农村现代化的成就第30页
    (二) 韩日农村现代化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特点第30-32页
        1. 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第30-31页
        2. 政府为农民积极参与提供激励机制第31页
        3. 居民组织作为政府和农民沟通的桥梁第31-32页
    (三) 韩日农村现代化经验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第32-34页
        1. 各级政府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第32页
        2. 政府为农民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援第32-33页
        3.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第33-34页
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第34-37页
    (一) 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协调的原则第34页
    (二)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第34-35页
    (三) 坚持市场推动原则第35页
    (四) 坚持农民主体原则第35-36页
    (五) 坚持乡村本位原则第36-37页
五、推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第37-43页
    (一) 各级政府的强势推动第37-38页
        1. 政府制定系统的政策法规第37页
        2. 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第37-38页
        3. 政府当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第38页
        4. 政府组织好监督和考核工作第38页
    (二)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及其子要素第38-40页
        1. 优化资源配置,物尽其用第38-39页
        2. 企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39-40页
    (三) 第三部门深耕农村社区第40-41页
        1. 培养农民的合作参与意识第40页
        2. 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第40-41页
    (四) 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机制的建立第41-43页
        1. 政府领导,宏观保障第41页
        2. 市场竞争,丰富产品第41-42页
        3. 社会参与,化育新民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及危险性评价
下一篇:铝合金淬火界面换热系数反分析求解及在仿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