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海洋资源枯竭冲击传统渔业 | 第12-13页 |
1.1.2 乡村旅游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 第13-14页 |
1.1.3 乡村旅游的过快发展破坏了村落原有风貌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5页 |
1.4.1 关于渔村旅游的研究 | 第17-20页 |
1.4.2 相关理论对渔村更新的指导作用 | 第20-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辽西觉华岛滨海渔村调研与分析 | 第28-64页 |
2.1 上层规划 | 第28-30页 |
2.1.1 总体规划 | 第28-29页 |
2.1.2 旅游发展规划 | 第29-30页 |
2.2 觉华岛与城子里屯概况 | 第30-42页 |
2.2.1 觉华岛概况 | 第30-38页 |
2.2.2 城子里屯概况 | 第38-42页 |
2.3 城子里屯现状分析及问题 | 第42-62页 |
2.3.1 功能分区现状 | 第42-49页 |
2.3.2 渔村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49-62页 |
2.4 渔村空间更新原则概述 | 第62-64页 |
2.4.1 梳理原有肌理,去除不利因素 | 第62页 |
2.4.2 打散大中心,植入小节点 | 第62-63页 |
2.4.3 加强开放节点联系,塑造去中心化格局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居游并重的空间结构整合 | 第64-88页 |
3.1 融入旅游职能的渔村功能布局 | 第64-68页 |
3.1.1 完善渔村既有功能格局 | 第64-66页 |
3.1.2 融入休闲旅游划分功能组团 | 第66-68页 |
3.2 形成以渔民生活为核心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 第68-79页 |
3.2.1 结合渔民开海祭祀功能的观演性组团 | 第70-72页 |
3.2.2 结合渔民日常生活功能的场景化组团 | 第72-75页 |
3.2.3 结合渔民生产作业功能的体验式组团 | 第75-79页 |
3.3 塑造寻路式路网结构 | 第79-87页 |
3.3.1 基于认知地图理念梳理渔村意象 | 第79-80页 |
3.3.2 运用渔村意象提示游人路网关系 | 第80-84页 |
3.3.3 结合去中心化组团更新街道肌理 | 第84-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商住混合的街巷空间营造 | 第88-102页 |
4.1 更新与改造原有商业步行街空间 | 第89-96页 |
4.1.1 渔民居住生活与店铺经营相结合 | 第89-93页 |
4.1.2 引入渔民居住重塑步行街风貌 | 第93-96页 |
4.2 塑造新的滨海特色商业空间 | 第96-100页 |
4.2.1 船坞中植入灯塔营造“归航感”海岸线 | 第97页 |
4.2.2 海货卸载结合销售形成码头集市 | 第97-99页 |
4.2.3 营造具有渔村氛围的特色餐饮巷子 | 第99-10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体现渔村文化的建筑单体意向 | 第102-124页 |
5.1 结合渔村既有标点营造特色渔村民宿 | 第102-112页 |
5.1.1 使用者的诉求对渔村民宿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1.2 基于原有古树标点的修复整合 | 第106-108页 |
5.1.3 基于古井周边环境的场所营造 | 第108-112页 |
5.2 渔网织补吸引游人参与以促使网铺转型 | 第112-116页 |
5.2.1 原有建筑形象加入现代元素形成冲突对比 | 第112-114页 |
5.2.2 内部功能引入参观体验以改变工坊既有产业结构 | 第114-116页 |
5.3 手工艺品制作结合游人参观设置展览空间 | 第116-121页 |
5.3.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第117-118页 |
5.3.2 场景与氛围的烘托 | 第118-119页 |
5.3.3 情感与意象的延续 | 第119-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